返回

第222章 不去江夏,你們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首頁
    太少了,也不知要過多久,才能有足夠的郡縣之才,幫着把這些繁瑣之務扛走。

    我還是喜歡隻參贊軍機、不管别的。

    ” 司馬徽聞言微笑,也不揭穿,隻是順着說道:“是麼?老夫也聽聞車騎将軍仁義之名遠播,多有賢士投效,如何還會缺士?公威這兩年近況如何?現居何職?” 孟建在一旁拱手回答:“前年為彭澤縣令,去年遷南昌縣令,今年讨伐黃祖期間,略有微功,加師友從事,仍兼領原職。

    我也自知年輕識淺,尚需砥砺,難掌一郡事務,不比士元高才。

    ” 司馬徽身後衆人聽了龐統、孟建的官職履曆,其中幾個有意出仕的,已經有點意動。

     個别不會做官,隻想做學問的,也至少覺得江夏會是一個好去處。

    隻有向朗此前剛剛得到了劉表的征辟,讓他去臨沮當個縣令,他雖未回複,但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這個時代的人還是要臉的,如果已經收到征辟後,直接拒絕也就罷了。

    但是在猶豫觀望期間、别人開價比第一家更高就跳槽,對名聲不太好。

     而龐統等孟建說完,立刻補充了一句:“車騎将軍雖仁義之名遠播,多有賢士投效,但還是比不上他所掌州郡增長之快,這才缺人。

     三年前僅剩一郡之地,全靠禮賢下士、衆志成城,如今已有七郡之地,地跨徐揚荊三州,豈能不缺?諸位師弟有意出仕報國者,何不抓緊眼下的機會?劉荊州雖也尊賢禮學,但終究不能用人,否則孔明與我又何必遠赴揚州、投奔英主。

    ” 衆人聽了之後,紛紛看向司馬徽。

     司馬徽這一世還沒見過劉備本人,也沒結交過,隻是聽聞其名聲,他想了想,便問了龐統一個問題: “久聞玄德公有英雄之志,以匡扶漢室、除賊定亂為念。

    此心雖仁,但自古治亂循環,昔高祖斬蛇誅秦,由亂入治,至王莽篡漢,又由治入亂,已二百年矣。

    光武中興,又由亂入治,至今二百年,又由治入亂,恐未可猝定。

     袁術雖行僭僞、又旋遭族滅,但其危害遠不及王莽,恐也擔不起當世嬴政、王莽之兇災。

    嬴政、王莽竊取天下,皆撐持了一十五年方亡,其中嬴政一統十二年,方才戰亂四起,三年攻戰而亡。

    王莽一統九年,方才戰亂四起,六年攻戰而亡。

     袁術既沒能如嬴政、王莽暫時一統,持續時間也僅三年,這亂世怕是還遠遠沒亂夠,天下人心之怨憤,也遠遠未能在一個暴君身上發洩完,漢室又如何能複興。

    ” 司馬徽這番理論,還是帶點迷信的,但也不得不說,是漢末時很多喜歡總結曆史規律、德運循環之說的敏銳名士的見解。

    他目前覺得劉備沒能力結束亂世,也就直接說了出來。

     後世演義裡,因為覺得這些話比較晦澀,就簡化為“順天者昌,逆天者勞”,說司馬徽、崔鈞皆覺得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是由此演化出來的。

     這個時代的人雖然不知道馬爾薩斯陷阱,但也樸素地看到了人口爆炸後“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的表面現象。

    精通算學如司馬徽者,已經意識到天下田地不夠種、跟人口太多、故而民争有一定聯系了。

     尤其司馬徽還精通道、法之學,包括諸葛亮的道、法諸子也是跟他學的。

     司馬徽當然知道《韓非子》裡早就寫了:“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衆而貨财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争”。

     解決不了人民衆而财貨寡、事力卷而工資低這個本質矛盾,亂世是結束不了的。

     袁術那點洗牌,還遠遠不夠。

     龐統聽了司馬徽的理論,倒也能理解,畢竟他也曾跟司馬徽切磋辯論過一兩年,隻是當初自己也沒法駁倒司馬徽。

     龐統這人,原本就擅長奇謀兵法、斡旋拉攏離間等等,不擅長日常政務和大戰略。

    但經過這兩年的學習提升,龐統已經跟着諸葛兄弟學了很多,也掌握了不少諸葛瑾和魯肅關于天下治亂的學說理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子瑜子敬的觀點挪用過來後,龐統自認為駁倒司馬徽完全不是問題。

     龐統整理了一下思路,鄭重說道:“先生所言确實有點道理,天下确實還沒亂夠,亂世也不可猝定。

    但漢室卻未必不能複興,隻能說是‘義帝、孺子嬰不可複興’。

     袁術雖死,新的國賊,卻是剛剛才要冒出來呢,而且此人可以扮演項羽、赤眉,破壞會遠勝于袁術。

    車騎将軍頗有高祖之風,擅能下士,且心懷仁義,能籠絡天下受害的黎民蒼生,如何不能複興漢室?”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