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到這一幕,頓時吓了一大跳,連忙大聲勸說旁人:“速速後退!不然會被當成袁術細作射殺的!”
諸葛瑾很清楚,眼下紀靈已殺到門外,守軍最擔心的就是人群中有内應趁亂奪門。
一旦擦槍走火鬧出誤會,後果不堪設想。
而自己騎在馬上,目标比其他徒步的百姓更惹眼,很容易殃及池魚。
哪怕隻是為了保命,諸葛瑾都必須硬着頭皮見義勇為。
旁邊的百姓原本因為劉備軍紀嚴明、不濫殺無辜,一開始還存着僥幸心理,對那都尉的命令不是很怕。
聽了諸葛瑾的解釋,又見他是個騎馬的體面士人,似乎很有見識,也就多信了幾分,出于恐懼紛紛開始加速退散。
就在這時,異變再次陡生。
人群中有幾十個“百姓”眼看再難渾水摸魚,忽然不退反進,偷偷抽出利刃朝那都尉疾速沖去。
弓手們見狀幾乎就要放箭,那都尉卻眼睛一眯,飛速擡手喝止:“不必放箭!免傷無辜!”
弓手們似乎對主将非常信任,聞言立刻放下弓箭,紛紛抽出環首刀。
旁邊更有一名壯士躍步上前,把一柄青龍刀遞給那都尉。
(注:本書背景按正史,但名将的武器參照演義,這些本來就無傷大雅不影響曆史進程,我知道漢朝沒有青龍刀。
兼顧文學性代入感好一點)
那都尉抄刀在手,順勢前沖,一招勢大力沉的橫掃,隐隐挾破風之聲,竟直接将沖在最前面的幾個細作揮作兩段。
随後他又飛速連出數招,其他弓手也都奮力搏殺,那群奪門鼠輩很快便盡數橫屍當場。
“關羽?!”諸葛瑾看到那标志性的青龍刀出手,才注意到對方果然紅面長髯、極為高大壯碩,鐵定是關羽無疑了。
關羽殺完細作,撣了幾下美髯,把濺在胡子上的鮮血甩掉,用餘光向諸葛瑾看來,微微點了點頭。
諸葛瑾與對方目光相遇,心中忽然一動,生出一計——引起對方注意、趁熱打鐵求見劉備支招的機會,這不就來了麼?
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氣,醞釀好措辭,趁着關羽正看向他,大聲嚷道:“在下素聞劉使君仁義愛民,今見将軍驅散百姓時,猶能約束士卒,不緻放箭傷及無辜,可見一斑。
但在下以為,使君雖有仁義,卻不知兵!要破袁術,或當主動出擊、以求速戰破敵,穩住徐州人心。
或可退守下邳,學陶恭祖退曹兵之法。
但唯獨不可在外與袁術久持——此實乃下策!請将軍三思!”
這番說辭是諸葛瑾基于對曆史的先知,急中生智想到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勸劉備收縮兵力、注意提防偷家。
其他明面上的文绉绉廢話,邏輯未必經得起推敲,都隻是那句潛台詞的掩飾。
因為他很清楚,袁劉廣陵之戰的勝負關鍵不在正面戰場。
一旦後方的下邳被呂布偷家,劉備在正面戰場打得再好也是白搭。
而如果劉備肯改變計劃、趁着現在袁術主力還沒趕到,先擊破其先鋒、帶兵回防下邳。
那他諸葛瑾也能順便借助大軍的掩護,一起撤離淮陰險地,雙方各得其所,豈不美哉?
而關羽原本對這儒生第一印象不錯,覺得他眼光敏銳,能想到門口人群中有細作。
但此刻聽他突發狂言指點起軍機來,關羽頓時臉色一變,擠開人群幾步沖到他面前,一把揪住腰帶喝問:
“哪裡來的狂生!我還道你有點見識,豈敢妄議軍機、欲亂我軍心耶?使君的用兵之法,豈是爾等膠柱鼓瑟之徒可知?”
幸好諸葛瑾馬術挺穩,倒是沒被拉下馬。
他立刻意識到這時絕不能多糾纏,關羽是出了名的“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自己紙上談兵絕對會惹怒他。
于是他連忙出言擠兌:“久聞劉使君禮賢下士!你若覺得我所言不妥,大可為我引見、由使君定奪。
如此阻人言路,不怕有損使君英名麼!”
隻要有機會見到劉備,一切就好說。
而為了盡快實現這個目的,諸葛瑾也隻能口不擇言了。
此言果然如一盆涼水,當頭将關羽的傲氣澆滅。
關羽立刻意識到,城門口有那麼多圍觀百姓、都聽到這狂生是來獻策的了。
就算他所言荒謬,自己也不好當衆對他無禮,否則會傷及大哥的好賢之名。
但他也不能任由對方當着将士們的面、肆意抨擊己方用兵決策,那樣會影響士氣。
情急之間,關羽不由面露妥協之色:“你要獻策,本都尉自會給你機會!但此地人多,豈可談論機密!”
關羽這句話,倒更像是解釋給圍觀百姓聽的,為了維護劉備的形象。
說罷他也不問諸葛瑾的意見,直接扭頭吩咐旁邊一個親信的曲軍侯:
“士仁!你帶這厮去府衙!就說某今日遇到一個自稱能為主公獻策之人!”
那軍侯不由面露訝色:“都尉!真要讓這腐儒面見主公?”
“大丈夫言而有信,聽聽又何妨。
”
關羽傲然吩咐完,揮手示意士仁退下,便不再管他們,然後就扭頭轉向其他部曲、交代防務部署,
“爾等速速在城頭點起一些柴火,假作混亂呐喊之狀,再讓伏弩戒備!紀靈既然提前派了那麼多奪門細作混入城中,肯定會試圖趁亂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