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李牧的選擇
徐蘭想到自家沒有鹹菜,便叫王南父子買回五十斤鹽和做鹹菜的大壇子,再去小莊子拉回兩車/約一千斤白蘿蔔,白蘿蔔清洗幹淨後切成厚片,用鹽殺去水分,曬七成幹後用鹽腌制,放進鹹菜壇裏封壇,搬進地窖置放,明年夏天吃菜脯。
同時還做五小壇蘿蔔幹鹹菜,冬天和春天吃。
後院稻草棚裏種的菜出苗整齊,王南王業王松祖孫三人每天早上已時初拆下兩邊稻草簾,下午申時末重新綁上,不算麻煩。
唐啓陽給扶蘇上兩次課後摸清他的性格,第三次給他上課的時候調整課程,給他講趙武的故事,詳細分析故事的人物性格和所處的立場,從而分析人物的做法,并沒有批判故事中人物的對錯。
扶蘇之前隻背詩和死讀書,第一次聽這樣的分析課,很有興趣,并開始會思考和代入。
扶蘇傍晚回宮便被嬴政叫去問:“今日如何?”
扶蘇回答:“唐翁給我講屠岸賈屠戮趙氏,趙武長大後複仇的故事,給我講每個人的性格和所在的位置,所求,然後做出相應的事,很有意思。
”
嬴政眼裏露出笑意:“那便好。
”
扶蘇眼神亮晶晶看阿父問:“阿父小時候也聽唐翁講過?”
嬴政:“聽過很多,你以後認真聽并理解透。
”
扶蘇應:“唯。
”
嬴政不經意問:“今日吃何點心?”
扶蘇不想阿父居然問這個問題,眨一下眼回答:“棗糕。
”
嬴政微點頭:“去吧。
”
“唯。
”扶蘇應聲離去。
徐蘭和唐啓陽生活雖不比在松溪莊方便,但也還行,吃肉方面羊肉最多,因為綿羊毛處理後能紡成毛線織毛衣,或處理後做成羊絨被子,且羊吃草不用喂糧食,每年能剪兩次羊毛。
所以關中的農戶幾乎家家戶戶都養三五隻到十幾隻綿羊,如今将要過冬,若過冬草料不太夠,大家便會将部分綿羊賣給屠戶。
市面上羊肉便多起來,雞鴨也多,豬肉比較少。
此時邯鄲松溪莊處于一波忙碌中,榨山茶油批發給小商隊們,主要是來自齊國的商隊,給鄉親們換油。
徐山按姑丈走前的交待,将山茶油的價格降下一半,小商隊和鄉親們換油量增加。
陳菽也忙着,之前邯鄲貴族們種的山茶樹變成公産,官方招人采摘處理後榨出油,按王上指示大半供應給軍隊,小半用來付人工。
變成大秦子民的趙人韓人魏人今年少交一成賦稅,除了家裏餘糧比往年多,生活并沒有多少變化,種冬麥後同樣服徭役,在家的人忙碌準備過冬的柴火。
前方戰場卻很殘酷,剛入秋王翦和蒙武拔營攻城,避開李牧主力所在的西北方向,向東面橫掃,聯合快速拿下大片趙地,打通到海邊,還攻下齊國五城,然後大軍轉向西北。
李牧收縮所有兵力至上谷,在保城和王翦蒙武兩路彙合的秦軍對峙。
李牧年初調到東北邊後率不到六萬兵力抗擊燕軍,燕軍撤退後重整軍隊,收攏從南邊潰敗不願降秦的散兵,重整後到達十萬,兵力還太少,無力防守廣闊平坦的東面。
王翦和蒙武到保城後相繼攻兩個城門,雙方各有傷亡。
李牧手下兵力不算太少,而且守城是占大優勢,隻要糧草足夠便能守很久,但此時他面臨一個問題,如今北方皆種冬麥,糧草在初夏收冬麥後籌備,到如今已吃去一部分,餘下的糧草最多隻能撐半年,向王上求援沒有回信息。
這天,又一場攻城戰結束,趙軍和秦軍雙方又各有傷忙,攻城的秦軍傷亡比趙軍重。
李牧看着士兵們擡走死亡的士兵心裏不太好受,他面露苦笑,慈不掌兵,自己已經不合适帶兵打仗。
而差不多時間,運城鹽場曬出的第一批食鹽,六千斤,經陸運轉黃河水運,再轉陸運到達邯鄲,五千斤留在已經穩定并比較富有的邯鄲換糧,一千斤将和換到的糧食一起送到前線。
陳菽收鹽後便在邯鄲城裏和四個城門發告示:近日官府有一大批食鹽至邯鄲,兩鬥麥子換一斤鹽,每戶可換一斤,明日起開始,換完即止。
黔首們聽小吏讀告示後敢置信,以前十鬥麥才能換一斤鹽,這下便宜五倍,不可能吧?
人群中有人問小吏:“官爺,兩鬥麥換一斤鹽是真的嗎?”
小吏回答:“是,還是白鹽。
”
居然是真的,還是白鹽,人群炸鍋:
“嗷,可能嗎?可能嗎?”
“官爺應該不會說假話。
”
“告示是郡守貼的,不可能有假。
”
……
黔首們回去後奔走相告,住在松溪莊的人很快得到消息。
信陵君一聽就知道秦國用鹽換糧送去前方戰場,隻是…白鹽?數量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