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弱國無外交
11
【當然也有人說科舉制在漢朝時期就已經擁有,不過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科舉制讓普通人有了晉升的出路,就像秦朝時期的軍功制度,不論出身門第,隻要有軍功就可以有賞賜甚至有爵位,而科舉制也是一樣,隻要你能考得上,就有機會登上朝堂,成為官員。
】
【科舉考試都是定期舉行,在唐朝和宋朝初期每年舉行一次,和我們今天的高考類似;科舉考試分為地方的鄉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1]。
】
【古代的狀元含金量很高,那可是全國萬裏挑一,例如唐文宗時期,年僅十七歲的莫宣卿成了最年輕的狀元,不過在莫宣卿六歲的時候還沒有說話,大家都認為他是傻的,大概天才都與衆不同吧?】
蘇雅輕輕一笑,殊不知天幕下唐文宗之前朝代的古人都被震驚到了。
嬴政聽到蘇雅說起本朝的軍功制度,他蹙了蹙眉,軍功制度在有戰争的時候當然是好的,但要是沒有戰争呢?
不,正好天幕提出了科舉制,嬴政開口,“仔細記下來。
”
他要好好琢磨一下這個科舉制,看看适合不适合秦朝。
扶蘇一雙眼睛微微瞪大,年僅十七歲就當了狀元嗎,而且蘇雅還說含金量很高,真厲害啊。
蒙毅伴君處理政務,現在對這個科舉制很感興趣,他專心緻志地聽着,“十七歲就當了狀元,當真是人才啊。
”
漢朝劉邦搖了搖頭,“這科舉制不适合漢朝。
”
準确的說是不适合現在的漢朝,他才剛剛恢複了部分的分封制,要是一下子将科舉制推行下去,那些諸侯貴族不瘋狂才怪,好不容易才堪堪穩定下來的漢朝又會出現一場風波。
劉邦遺憾極了,“這天幕女子說可能出現在漢朝,那估計是乃公的後代子孫了,看來之後諸侯也不是問題,這樣甚好。
”
蕭何也微微點頭,不過他還是在一旁記下天幕所說的科舉制,就算現在沒用,之後說不定會有用。
劉徹眼睛都紅了,“十七歲啊,十七歲的狀元。
”
雖然不是名将,但是也是人才啊,他大漢最缺人才了。
文武百官:陛下你就當我們是死的是嗎?
不過他們看見陛下這般樣子,心裏忍不住恐慌不已,祈禱着天幕女子不要再繼續講下去了。
這科舉制對他們來說可不是什麽好的制度啊。
劉徹才不這麽認為,他認為這個科舉制甚好,這群士族仗着門第偷偷在背後蛐蛐衛青,別以為他不知道!
哼,就該讓他們急一急,這天幕來的好啊!
雖然今天還是沒講漢朝歷史,劉徹很痛快地原諒了,他對霍去病挑眉,“看看人家,十七歲就成了狀元!”
霍去病知道陛下在激自己,他昂着頭,眼睛裏淨是不服輸,“我雖然當不成狀元,但我可以當大将軍!”
劉徹哈哈大笑,“好,朕就等着你當大将軍。
”
不過他卻沒當真,十七歲這般小的年紀,毛都還沒長齊,能當個新兵蛋子就不錯了。
唐朝李世民踱步,“十七歲的狀元,為何不是出現在本朝。
”
不過,唐文宗,李世民的臉色也有點愉僵住,唐朝出了個唐文宗,李世民蹙眉揉着眉心,唐文宗,文弱優柔寡斷,不是個好的廟號啊。
他不太滿意,但也沒辦法解,隻能繼續看着天幕,迫切地像從天幕的話語中知道大唐的事情。
還有這科舉制來的正是時候,他們要好好地完善一番,争取讓大唐出現更多的人才。
十七歲的狀元啊,說不定他們這也有呢?
唐文宗時期的莫宣卿此時還是五歲的稚子,他愣愣地看着天幕,眼睛裏流露出光彩,天幕上的姐姐是在說自己嗎?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十七歲的狀元确實很厲害,他頭疼地看着除朱标以外的其他兒子,“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們!”
朱橚,“父皇,天幕女子都說了人家天才,和別人不一樣的。
”
朱元璋氣急,這個兒子平時老實巴交的,說起話來怎麽這麽刺耳。
朱橚眨着眼睛面露無辜,一旁的朱棣捂着嘴笑,“老五過來,四哥答應給你買生物課。
”
朱橚驚喜,都顧不得朱元璋黑漆漆的臉,看向朱棣,“四哥,你真好。
”
朱元璋:......
這兒子真不能要了,朱元璋撇開臉,看向朱标他的血壓才降下來,還是大兒子好,其他兒子都是混賬。
【像我們現在的小學、初中、高中一樣,每年的農歷二月通過縣試你就是童生;農歷四月通過府試你就是秀才/生員;接下來是每三年一次的鄉試,因為在農歷八月,又稱作‘秋闱’,通過就是舉人、第一名是解元[2];當然你要是這一次考不過,就要再等一個三年,三年又三年,三年何其多。
】
【像是在《儒林外史》終描述的‘範進中舉’,故事中的範進屢次不試,一直沒有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