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四十七章 卧龍策,魏如虎【求訂閱】

首頁
    大魏的太常名叫華歆,當代名士,和鄭玄是同學也是好友。

     華歆氣質溫和,不疾不徐道:“陛下,臣有奏。

    ” “增設十六州之事,傳告各方後,原十三州皆有官吏,聯名請谏,增設神州之地,當祭告蒼天,以祈萬世之太平。

    ” 祭告天地,國之禮儀,正是太常的職權。

     華歆話罷,有随侍從門外擡進來一疊疊奏本,卻是各地官吏聯名上書,請皇帝行大祭,告天地。

     要是按祭祀的禮節,别說開三州,便是增加一個郡,也當祭告天地。

     因為開疆拓土,是要世世代代在神州傳承下去的帝王功業。

     祭祀天地,是最高禮節。

     華歆把各方送來的奏本,呈上來。

     曹操打開第一份,卻是當年患難與共,現掌兖州的鮑信,寫來的奏本: “今知陛下新增三州,大魏州郡增至十六,此赫赫之功,普天同慶之德,上承曆朝先皇,功無此之大,實罕見也。

     臣請陛下,祭祀諸天。

    ” 曹操莞爾。

     新增三州,鮑信上奏本來恭賀,吹捧他皇帝當的好,是常規操作。

     這東西不能深信,但……曹操挺愛看。

     他又拿起一份奏本,“我豫州民衆,聞喜訊而各方奔走,歡心自豪,臣等亦心緒激蕩,陛下乃聖主,當大慶封禅。

    ” 此外還有江東張昭等人的奏本,内容大同小異。

     這段時間,增設三州的消息,傳遍天下。

     但凡漢民,都感覺與有榮焉。

     各地州府皆有上奏,提議大祭天地。

     然而隻不過是新增三州,還沒到祭祀天地的時候。

     “祭祀的事,以後再議。

    ”曹操說。

     華歆躬身答應,告退離開了書房。

     曹操又看向蔣幹: “蔣卿有何事?” 蔣幹今年三十八,穿着曹魏以黑為主色調的官袍,眼神熠熠,口才便利道: “臣從西域回來,帶回一封國書。

     貴霜以西的安息帝國,派了名使節叫狄奧多·特裡,在陛下離開西域後,他趕到烏孫,沒見到陛下,但與臣見面,送來了國書。

    ” “安息想和我大魏增強東西貿易,并提出專走天山峽谷道,避開貴霜境内。

    ” 曹操立即明白過來。

     安息也就是帕提亞帝國。

     他們和大月氏的貴霜比鄰,多有紛争。

     兩者是宿敵,又都是強國。

     這次曹操先破烏孫,又讓康居割地,國境往西延伸,就和安息東北角對接在一起。

     安息派使節,送信到西域,想和曹魏增強貿易,建立更穩定的聯系,是為了遏制宿敵貴霜,遠交近攻的手段。

     這對大魏現階段也很有利。

     “安息送來的國書,寫了安息語和我漢語兩份。

    ” 蔣幹将兩份國書遞上來,給曹操看。

     另有一份蔣幹寫的奏本,從經濟,軍事角度,對于和安息增強合作給出了利弊分析,措詞精煉,言之有物。

     曹操看後批複:“閱,可!” 意思是讓蔣幹給對方回複,同意增強交往。

     他一天批閱的奏本,多達數百份,所以回複要盡量簡單,提高效率。

     蔣幹拿着奏本,亦告退離開。

     書房隻剩下諸葛亮。

     他帶來了一篇多達數千言的奏表。

     諸葛亮也擅書法,文字錦繡。

     他來到曹魏後,并未急于表現,而是觀察醞釀,直到現在,才第一次以書面形式,進行獻策。

     他根據自己兩年來的所見所聞,為大魏的發展,寫下了十二條建議策略。

     這份獻言策,除了諸葛亮。

     他還在署名上寫下了龐統,徐庶,甚至有荀彧,郭嘉,戲志才,荀攸的名字。

     顯然,他有些對曹魏當下形勢不夠清晰的地方,去請教過荀彧等人,才最終形成這份谏言策。

     曹操把手頭的幾份奏本批完,拿起諸葛亮的奏表細看。

     他的建議,分别從農耕,商貿,内政發展,乃至軍事,工造方面,給出自己的見解。

     其中許多觀點,都和曹操的構思相重疊。

     要知道曹操擁有後世記憶。

     他的見解,從不出錯,原因就來于此,因為後世已驗證過。

     但他麾下這些臣屬,卻是身在當下,制定的策略,能和曹操相呼應,實是遠見卓識,才略驚豔。

     諸葛亮的獻策,曹操先過了一遍,然後兩人攀談起來。

     “臣觀之,陛下有興業強國之心,重商貿,制備等事。

    ” 諸葛亮侃侃而談: “我大魏對外,用兵不敗,強如鮮卑,也被陛下連戰而潰。

     在東、西鮮卑以後,中鮮卑大部的慘敗,使鮮卑已失去與我争鋒的實力和信心。

     鮮卑正處在由盛轉衰的時刻,後續當趁其弱,追襲潰之,以絕後患。

     外無強敵,正是我大魏當興之際。

    ” 曹操欣然道:“近來給朕獻策,說盛世在于内治的臣屬,有不少。

     可在朕看來,所謂盛世,先要做到最基本的三點。

     第一是周圍無大國,有則潰之,削減其威脅。

     第二,周邊無強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