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很快取來道書七八卷,繪在皮卷上的畫像若幹。
“大王請看,我家中祖輩畫像隻這幾張,其餘因戰亂,保護不當等原因損毀,已不可觀。
”
張魯心裡犯嘀咕,不知道曹操看他祖上畫像,是要做什麼?
那幾卷道書,大有來曆,是其祖張道陵所寫。
曹操先看張魯父親張衡的畫像。
其正面側面畫像各一張,保存的很好,筆墨丹青,極富神韻。
曹操要看這些畫像,和道尊有關。
道尊出身未知。
但顯然是道家大有來曆之人。
而張魯的祖父張道陵,是個非常有傳奇色彩的人。
正史野史都記載,其人有通天之能。
道尊有沒有可能是張魯的祖父,天師道的初祖?
曹操展開另一幅畫像。
畫中人是個側影,看不見全貌。
但下颚斑白,是老年時的張道陵,和道尊給人的冷峻,以及中年面貌完全不同。
“你祖父生平事迹,你知道多少?”
張道陵是天師道祖師,生于東漢初,活了一百二十二歲。
有人說他死了,也有人說他是脫去肉身,神魂飛升。
張道陵死那天,有天兵六甲在蒼穹上顯化出虛影,金光灼照半壁天空。
相關神異,正史也有多處記載,說是歸仙界而登仙位。
道家傳下來的一些卷宗,更是描寫的玄之又玄。
“家祖自幼聰慧,七歲便讀通《德經》《道經》兩卷。
他少時入太學後,博通天文地理、河洛谶緯之書。
”
張魯眉宇間盡是自豪之色:
“家祖遍讀古今,但常歎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于是棄儒改學長生道術。
他26歲時曾官拜江州令,但不久就辭官隐居,到洛陽北邙山,靜思學道。
漢章帝、和帝兩位先皇,先後征召我祖為太傅、賜冀縣侯等職,均辭。
家祖後來尋道有成,三年煉丹,丹成時龍虎皆現,故其所在煉丹處,改為龍虎山,家祖壽至天限,遂得道升仙。
”
張魯訴說之際,曹操展開另一幅畫像。
畫中仍是張道陵,卻是他年輕時,站在一方山巒之巅的大石上。
他矚目的方向,還有一人,正在遠去,隻留下個背影。
其周邊勾勒出風勢流動的線條。
從圖上看,那人浮空疾行,彷如神仙中人。
張道陵在後方眺望。
這幅圖卷年代頗久,有些失真,稱為望仙圖。
但筆觸靈動,自具神韻。
“這是誰畫的?”
“家祖手繪,望仙圖的名字,則是我父所起。
據說這畫卷是家祖,紀念其師所畫。
”
曹操道:“你祖上的師傅是誰?”
“太上老君。
”張魯道。
瞎扯瘠薄犢子……曹操心忖。
曆史上倒是有道家記載,說張道陵是太上老君的弟子。
據說是東漢順帝年間,太上老君降臨在張道陵住的地方,授他通仙的大道之術,要他誅滅橫行蜀地的鬼帥。
後來,張道陵祛惡鬼而有大功于人間,積累氣運,終得了大道。
張道陵所繪這幅畫卷裡,那個遠去的背影,氣度神韻,和道尊倒是有那麼三四分相似。
道尊是太上老君……曹操失笑。
他把一幹畫卷,都遞還給張魯,轉而問起當前益州形勢。
張魯介紹說:“益州以南,蠻人号稱八十一部,羌氐,南夷大小三十六族。
益州對外說,他們聚集二十萬大軍,妄圖阻我大魏兵馬南進。
”
曹操坐在主位,其他曹魏衆人,位于兩側。
聽到益州各部族聯合,賈诩說:“大王,臣有奏。
那些逃到益州的士族,想求大王赦免。
臣想給他們傳一條消息回去,隻說誰能對我大魏破益州有功,誰便可免死。
如是,士族人人求存,相互算計,益州内部自亂。
”
曹操橫了賈诩一眼。
計策是好計策,不費吹灰之力,傳條消息過去,士族為保命,又是自私自利慣了的,以曹魏的強勢,也容不得他們不信。
有活命的機會,他們必會做多手準備,暗中嘗試,禍亂益州。
有些士族,甚至可能铤而走險,去殺人。
内部拆台,推動益州動蕩。
程昱也道:“我聞益州周邊的南夷各部,亦非一團和氣,彼此常有争鬥。
有的部落之間是世仇,缺糧時,曾風幹敵對部落的人肉為食。
”
“劉備以土地為誘,引得這些部族暫時聚在一起。
但他們絕難同心協力。
”
“文和之策,亦可同樣用在這些蠻夷部族之中,告訴他們若能取對手人頭來見,待我軍攻破益州,便分封賜予他們土地。
用劉備聚集各方部族之計,來分化攻擊劉備。
以我大魏的聲勢,必有部族從之來投。
”
郭嘉,荀攸遂也各有算計,紛紛獻策。
大家對打這最後一戰的益州,興緻勃勃,格外來勁。
張魯在一邊聽的直冒冷汗。
這幾位,計策一個比一個兇,殺人不見血,因勢利導,拆台益州。
關鍵是曹魏占着很顯著的優勢,人心慕強,牆頭草什麼時候都不缺。
打順風仗,這些計策的可行性就很強。
曹操讓幾人各自推動自己所獻計策,他當甩手掌櫃,負責看熱鬧。
七月。
曹操雄踞漢中,登高南望蜀地平原。
同時,曹魏大軍開始南下用兵。
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