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七十七章 名動千古,張遼止啼【求訂閱】

首頁
    午夜,月光皎潔。

     宋謙是江東虎将,早年跟随孫策一起征戰。

     他今年二十九歲,濃眉方臉,體型隻比常人略高,但很敦實,披甲持一柄大戟。

     他和呂蒙,正卧在一處稍微高起于地面的緩坡後方,盯着前方的渡口。

     兩人身後有數千軍伍隐藏。

     曆史上的呂蒙,後來會以白衣渡江之策,殺掉關羽。

     其人頗有智計。

     “你有多大把握,曹軍會在這裡登岸,為什麼不是之前的武進?”宋謙壓低聲音。

     “如果曹魏真有聚殲我軍的自信,這次來,必選擇距離建業較近的平緩之地登岸。

    ” 呂蒙眺望江面:“這裡江面寬闊,吃水也深。

     你想,能馱伏騎兵連人帶馬的大船,附近百裡,适合其停靠的位置不多。

     此地正是首選。

    ” “以曹軍的自負,當以此地為登陸地,上岸就能縱馬,沖擊建業。

    ” 宋謙點點頭,承認呂蒙分析的有道理。

     “如果我沒猜錯,今晚或明晚,曹軍便會再來。

    ” 呂蒙又道:“這一戰對我江東至關重要,如果輸了…” 兩人話音未落,遠處便有斥候靠近,低聲奏報: “兩位将軍,江上設下的瞭望哨,發現了三艘敵船。

    ” “傳令後軍,這裡發現敵蹤,立即讓他們來增援。

    ”呂蒙說。

     斥候飛速而去。

     “來了。

    ” 月滿江岸。

     水勢滔滔的長江上,出現三艘大船的輪廓。

     由于吃水深度,掉頭等問題,大魏号在海上航行更合适。

     其到達長江口往東的武進,便是極限。

     眼下來的這三艘曹軍船艦,介乎大型鬥艦和樓船之間。

     三艘,正好能裝下張遼和陷陣營,乃至曹操的親軍重騎。

     岸上的緩坡後方,宋謙,呂蒙伏低身形,眼睛卻是狠盯着江面。

     三艘大船靠近江岸。

     然後有木排,經過大船後方拖拽的小船,迅速牽引出來。

     多個木排相連,延展到岸上,形成浮橋。

     宋謙和呂蒙,還是頭一次看見用大船拖拽小船和木排,而後用小船牽引木排到岸上,形成‘浮橋’來搶灘登陸的手段,都愣了愣。

     這是曹操借鑒後世搭浮橋的手段,想出來的騎兵登陸方式。

     曹營的匠作,反複嘗試,計算浮力,在木排下加裝了牛皮浮漂,才形成的登陸‘浮橋’。

     此時船上的曹軍,翻下一個個舢闆,形成斜坡。

     人馬從船上下來,踏足浮橋,直接登岸。

     其速度,過程,遠比漢末的騎兵登岸手段,要快得多。

     通常來說,騎兵上岸,列陣,檢查馬備,都需要時間。

     而這段時間,是最适合埋伏攻擊他們的時機。

     所以呂蒙,宋謙,選在這裡設伏。

     但曹軍的登岸手段,前所未見。

     登岸之快,更是出人意料。

     “放不放箭?” “他們早有準備,部分人是執盾下來的。

    隻要放箭,他們會立即持盾向上,形成一個防護面,箭矢的殺傷力很有限。

    ” 呂蒙深吸了口氣:“我們殺上去!” 宋謙霍然起身。

     後方的江東人馬,不斷壓上來,人數遠遠多過曹軍。

     “就去會會曹将!” 宋謙翻上後方送來的戰馬,帶軍沖向登岸的曹魏重騎。

     然而他們突然聽到一陣弩箭的銳響。

     “曹軍居然先放箭了?” “他們的箭怎麼能射這麼遠?” 大船離岸的距離,加上登岸到他們埋伏的位置,足有兩百五十丈。

     除了強弩,其他箭,根本沒有這麼遠的有效射距。

     而如果是強弩,在三艘船上坐地蹬弩,則定然數量有限。

     可魏軍射出的箭矢之密集,數量之多,顯然不是坐地蹬踏的強弩。

     江東沒用箭襲,居然是搶灘的魏軍,以箭矢來壓制他們。

     身邊的部衆,紛紛倒地,被箭矢射中。

     對面的船上,不斷有弩箭手出現。

     這些弩箭手的掩護下,曹軍重騎,陷陣營的兵馬有條不紊的登岸,檢查馬鞍,而後執握兵器,上馬待戰。

     其時間,恰好夠重騎完成登岸整備。

     曹軍配合之巧妙,一環扣一環。

     呂蒙和宋謙不約而同的緊了緊手裡的槍戟,心頭沉重。

     他們的埋伏,并未起到應有效果。

     兩軍變成了正面對壘。

     “殺呀!” 當張遼一聲令下,身後七十餘重騎,高順帶領的陷陣營,緊緊跟随,迎向宋謙,呂蒙。

     “看誰先幹掉對手?”張遼道! “善!”高順惜字如金。

     他左手拿長柄狼牙錘,右手執一面方盾。

     锵—— 兩軍照面。

     宋謙手中也持一柄大戟,挑向張遼胸口! 張遼橫戟一撥,兵器碰撞。

     宋謙的戰戟往後蕩開,處在下風。

     但張遼的力量,并沒到碾壓他的程度。

     宋謙信心陡增,不驚反喜。

     但下一刻,張遼戟勢爆發開來。

     宋謙的第二戟,被張遼後發先至,刺出的中途,被迫由攻轉守。

     張遼的戟鋒分化,若雙龍探頭,一虛一實,分從左右,刺襲宋謙頸項。

     宋謙看不清戟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