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後方的城牆上,衆臣依次登臨。
包括鄭玄,其弟子姚敬。
華佗,張仲景等當代大賢。
還有一個眼神内斂,身形消瘦的老者。
他看似平淡無奇,隻是氣色極好。
其人叫童淵,是趙雲的師尊。
今日封将,被邀來觀禮的名宿,也是當世武道泰鬥。
前方,曹操在十萬軍伍矚目下,于城頭來回梭巡數步,目如鷹視,徐徐道:
“操始于陳留,起義兵誅暴亂,已有五載。
五年來,所征必克,無有不勝,豈吾功哉?非也,乃賢士大夫,衆軍之力也!”
下方愈發安靜,萬軍屏息聆聽。
曹操是在說,起兵五年,到今日,未有一敗,是我的功勞嗎,并不是,而是身畔文武,衆軍舍生忘死建立的功勳。
這句話,讓衆文武乃至十萬雄兵,心頭一熱。
曹操的胸懷便是如此,若犯錯他自己先承擔,若有功,則歸于衆人。
用人時也一樣,許多事他都清楚。
但從不會先說出來,而是讓麾下文武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各盡其用。
他負責器重對方,給予信任。
曹操又道:
“五載時間,我與衆軍奮勇相協,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未來會充分證明,是你們,結束了神州之亂,讓千千萬萬的人,早日擺脫亂世之苦。
”
“在操心裡,視衆軍為柱石,是不敗的力量。
”
“今登台拜将,以賞衆軍!”
“魏王洪恩!天下大興!魏王洪恩!天下大興……”
激蕩如潮的回應!
而典韋和許褚,在曹操身後,各自單手舉起一杆牙門大旗。
那是曹軍的戰旗,正面是個偌大的曹字,背面為猛虎怒哮的圖案。
旗幟邊緣又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隻靈動的飛豹。
猛虎哮勇,豹子靈變。
和曹操用兵,和虎豹騎,和曹軍的軍威,戰鬥風格相互應和。
有二十餘重騎親軍,聯袂把一方鐵鑄的六階高台,放在曹操身側。
這高台上有立柱置于四角,以橫梁相連,形成圍欄。
其造型簡單,表面鏽迹斑駁,古舊異常,卻是極有來曆的東西。
漢初之時,蕭何月夜追韓信,回來告訴高祖劉邦,想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且不能拜他為普通将領,要拜為大将,重用。
并告之曰:“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具禮,乃可耳。
”
當時還是漢王的劉邦,遂設拜将台,擇日拜将。
高祖立國大統後,再次登壇拜将,封賞全軍,就更為講究。
集五山之土,采江河之水,彙聚民意,用萬軍之鐵熔煉以鑄之,方成拜将台。
所謂五山之土,即五嶽名山。
又采長江、黃河之水,聚民意,以麾下兵馬曆年征戰時斷折的刀兵,破碎的甲胄回爐重鑄,打造成拜将台。
這尊拜将台,寓意深遠。
此前一直在宮中閑置,因為沒人有資格用它來拜将。
能登台拜将者,最低也要是一方之王,有安邦定國之功。
“那是拜将台,他把拜将台搬到了邺城!”
孔融也在人群中觀禮,看見拜将台,神色悸動。
“高祖傳下來的拜将台!”
“曆代先皇尚不敢用此台封将,曹操何德何能,敢用高祖的将台。
”
“将台若不應,看他如何面對天下人,怎麼收場!”
除了孔融,還有不少各家士族的宿老,也都認出拜将台的來曆,暗自思忖。
這将台在高祖皇帝定國後,用來犒賞全軍,曾顯化五嶽異象,引起全軍兵鋒震鳴,數日不止。
後來漢武帝劉徹也延用過。
光武帝劉秀興複漢室後,同樣用過。
除此外,曆任皇帝或是沒有拜将需要,或是不敢用。
因為三位雄主皇帝用時,拜将台都有異象出現。
其餘人沒這個自信,怕用時一點動靜沒有,顔面掃地。
拜将台閑置多年,放在洛陽舊宮,曆次戰火,始終沒被搶走。
一來其外表看不出神異,二來過于沉重,董卓當年撤出洛陽時,行色匆匆。
他不知拜将台的來曆出處,也就沒耗費人力帶走。
曹操見到拜将台,詞條便給出提示。
兩百萬以上聲望,民意彙聚,得氣運加身者,是最低使用條件。
曹操要登台拜将,用這方拜将台,再合适不過。
從大漢的幾位明主手中,接過拜将台的傳承。
将台其實還不足兩丈高,造型方正,基座面積倒是頗大。
曹操邁步登台,一步兩步,三四步。
将台毫無反應。
衆士族,孔融等人,暗自好笑,竊國的權臣,也想用高祖的将台封将,自取其辱。
然而當曹操再往上邁步,登上将台,引動氣運。
嗡——
将台突然震動。
其上斑駁的鏽迹,霎時消退,露出将台表面隐藏的暗紋,并在氣運的沖擊融入下,隐隐發光。
下方十萬軍共聚的氣血狼煙,兵鋒殺意,仿佛被封将台牽引吸收。
那将台上亮起咒紋,交織出五嶽共聚的紋理。
整座将台,似乎在增長變高,巍峨如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