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武器抵抗。
在落地以後是個廣闊而溫暖的圓廳。
圓廳的地面是翠綠的。
一片茂盛柔順的青草地。
因為缺乏修剪而長到了雅萊麗伽的膝蓋。
在草叢間點綴着一串串彩花,形狀猶如指頭大小的鳥雀。
廳壁有流水潺潺而下,散發**與香精的甜味。
燈光鋪滿了頂部,但卻均勻得并不刺眼,雅萊麗伽幾乎以為自己置身于艾森島的白晝當中。
伊坐在翹翹天翼背上,略帶驚恐地瞪着腳底的草叢。
他大約沒能從雅萊麗伽的記憶裡知道這部分,因為認為這些末端尖銳又翹起的地毯是某種緻命陷阱。
“這是草——草。
”翹翹天翼說,“它不會咬你的。
一般來說還可以吃呢。
瞧。
它們這麼光滑。
”
她俯身咬了一口草叢,在雅萊麗伽警告的視線裡吐掉。
随後蹦跳着把伊從背上甩下來。
“别那麼大意。
植物裡或許有毒素。
”
“噢噢,毒對我沒什麼問題。
我受到過祝福。
而且,你看,這些草又軟又順,它們是沒法割破皮膚的。
我猜這是主人的裝飾——不過,我想出口那兒就不是了。
”
他們看向那兒。
波迪正站在一個拱形通道前,注視裡頭的動靜。
他的一隻腳踏前,但卻沒走進去。
通道裡的景象使他心生顧慮。
雅萊麗伽走到他旁邊。
她做好了心理準備,猜測自己會看到些可怖的畫面。
但通道裡沒有她想的衆多死屍,或是任何超出忍受的畫面。
确有東西守在通道裡,但雅萊麗伽很難斷言它是否曾經是生物。
那東西,就像是一個機械盤帶着四個很小的輪子,大約有半人高。
上端有一盞閃爍的指示燈。
在這機械盤周圍還散落着些叫人困惑的零件:一些明顯是槍械和利器,另一些也是黝黑平順的細杆。
它們是完全散架的。
“這是什麼?”雅萊麗伽問。
波迪盯着那個機械盤,過了一會兒答道:“我的同類。
”
“我瞧見過你的腳。
”
“那不重要。
這東西……我見過類似的。
在訓練的時候,他們的改造方式和我們不同。
他們是不老者們用來駐守自己的基地的。
”
“所以,那輪子的上面?”
“本該是個人。
就像我的上半身。
而那些武器該裝在他的六或八隻手上。
”
他們沒能在散落的零件裡找到任何人體組織,仿佛把部分已在這百年間完全地腐朽了。
在他們走進時,機械盤上的指示燈急遽地閃爍,仿佛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在眨眼。
但是輪子卻沒有轉動,地上的武器更不會跳起來自動射擊。
負責做出決策的那部分不在了。
波迪緩慢地邁過機械盤。
結論已經變得很明顯。
如果所有的守衛都已喪失,所有的防禦都已失效——那就意味着這基地确實已經毀滅了。
當守衛和探子們在塵世裡履行着他們的使命時,他們的主人已然死去。
不。
不是死去。
波迪沿着通道往前走,其餘人跟着他。
他們走過了許多美麗的、充滿奇異感的房間。
連椅子也是由寶石制成的宴會廳。
猶如巨獸肚腹般的按摩室。
在某個六面柔軟如肉質的寬敞房間裡,赤裸的無生命的男女人偶靜坐着,背後的能源線卻全被切斷了。
全是液體的房間,遊動在裡頭時散發出酒液的清香。
就如同在之前的每個空間裡,他們在水底找到了依舊存活卻毫無反應的不老者。
不是死去。
波迪把那水底的不老者搬了上來。
他們繼續走,雅萊麗伽數着每個發現的活死人。
他們并不是每個房間都進去,隻是循着向下的通道走。
但她已數到了三百四十二。
最後,她們走進了最底部。
那是一座叫伊和波迪都非常困惑的庭園。
天空呈現出淡薄而通透的玫紅色。
就連雅萊麗伽也不認識的花卉覆蓋地面與欄牆。
他們甚至看到了陌生的動物,已在這百年間于庭園中形成了種群的平衡。
在這凹陷式的庭園最底部,一座吊籃式的涼亭裡坐着最後的不老者們。
涼亭本身并不封閉,但某種聲波驅趕器仍在作用,使得裡頭坐着的人不曾被外頭徘徊的肉食生物吃盡。
這十幾個男女仍然坐着,無聲地望着入口。
波迪最先進入涼亭。
他遲鈍的步伐向着最中間的一對男女靠近。
因他身軀的遮擋,沒人知道他看見了什麼。
但他僵直在原地,幾乎讓人以為他也成了活死人。
雅萊麗伽叫了他一聲。
波迪轉過頭來,怪異地凝望着她的頭。
“怎麼了?”她問。
波迪讓開了,視線仍然釘在雅萊麗伽身上。
他的理由很快便展示給其餘人。
那對坐在最中間的男女,腿上各自放置着一樣不同尋常的事物。
男人的腿上是一台非常标準的微縮投影式播放設備,能在門城裡輕易買到;女人的腿上放着一枝金屬花,它的材料與擺在城市裡的戰車是相同的。
黯淡而斑斓。
金屬枝粗糙的表面具有一種獨特的,薄片累疊似的紋理。
在一分為二的枝梢,兩朵五瓣的花從活死人指間探出。
檢查花了一段時間。
他們最終在空地上啟動了那台投影器。
當語言選擇界面映射在空氣裡時,三個選項裡隻有一種能被雅萊麗伽看懂。
她點下播放。
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影像,在很短的時間内給雅萊麗伽造成了錯覺。
她似乎看到一個近三十歲的荊璜,頭發紮在腦後,穿着簡樸的麻布襯衣與防油布長褲,雙臂袖管卷到肘部。
他坐在他們曾經目睹過的宴會廳的寶石椅子上,臉上毫無表情,但緊跟着露出一種寒暄式的微笑——正是那個瞬間雅萊麗伽把他和寂靜号的前主人區分開了。
“記錄三。
”他說,“各位來自聯盟的研究者,你們好,我是姬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