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連連搖頭,道:“不對不對,這個道理不一樣。
”
蘇允笑道:“叔父不用糾結這個,就當咱們是給黃州百姓創造就業的機會,給他們一個掙錢補貼家用的機會,我把價格提高一些不就好了。
”
蘇轼頓時愣了愣:“就業?你這就業應該不是《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中【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的求學之意,是安居樂業的業,就為從事,因此就業一詞應該是擁有職業之意?”
聽到蘇轼引經據典,蘇允心中感覺到欽佩。
就業這個詞此時還沒有,但以蘇轼的積累,他隻是稍微一沉吟,便将就業一詞本身的意思給領悟出來,還給找了出處,果真是牛逼壞了。
蘇允笑道:“正是這個意思。
”
蘇轼這會兒倒是點點頭道:“這樣倒是好事一件,你要墾荒,黃州百姓得了就業的機會,掙點錢補貼家用,黃州又多了一塊土地,實是兩全其美。
”
他有心教導蘇允一些東西,道:“你這思路倒是跟官府赈濟災民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當有災難發生,朝廷有官員赈濟,但通常不會直接給錢給糧食,而是籌劃某些水利工程,讓民衆修水利而得糧食,朝廷得水利,而百姓得糧食,亦是兩全其美矣。
不過,這種方式比直接赈濟花費要多得多,畢竟人要幹重活吃的飯要多得多,但朝廷依然會這麼幹,你知道為什麼麼?”
蘇允笑道:“朝廷得水利工程是最表面的好處,實際上以工代赈可以讓壯勞力投入到修水利之中,如此便可以避免這些壯勞力無所事事,以至于成為動亂的隐患罷了。
”
“以工代赈?”蘇轼咂摸了一下,道:“阿允你用詞上着實是厲害,就業也好,以工代赈也罷,都是十分的精準,看來最近沒有白抄漢書。
還有你能夠看透以工代赈背後朝廷的用意,也着實是了不得,有許多京朝官都不懂這個道理呢。
皇佑二年,範文正公主管浙西,當時吳中發生大饑荒,餓死者的屍體遍布于道路。
文正公調發國家倉庫糧食,募集民間所存的錢物來赈濟災民,救荒之術很是完備。
吳中百姓喜歡比賽舟船,愛作佛事,文正公便鼓勵民間多舉辦賽事,太守每日出遊宴飲于西湖上。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們說:“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廉,可以趁此時機大力興建土木工程。
”
于是各個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興盛。
官府也翻修倉庫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而言官們卻彈劾文正公不體恤荒政,嬉戲遊樂而無節制,以及官府、私家興建房舍,傷耗民間财力。
豈不知文正公是要調發有餘的錢财,來救濟貧民。
那些從事貿易、飲食行業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養活的,每天大概可達幾萬人。
那些言官大多都是飽學之士,卻沒有你一個不讀書的孩童懂事,唉。
”
說完這些,他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