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一路過來,婉兒你都看見了什麼?”徐徐行進的馬車上,在女孩兒腦袋上蜷縮成一團的江畋,突然提問道:
“嗯……”女孩兒不由側頭道:“長安城内的官屬将吏,三教九流之輩,諸行百業之屬。
”“這滿大街其實隻有兩個人。
”江畋故作深沉道:“一個叫做名,一個叫做利而已。
”
“當然,這其實是佛門的揶揄,對你這種未喑世情的小女,未免太過精深了。
”看着目瞪口呆的女孩兒,江畋又笑着改口道:“其實你可以先從認識社會開始,也就是無數天下人構成的聚合體。
”
“上自高高在上的明堂天子、朝堂臣公,下至最為卑微的小民、奴婢,都是這個名為社會體系當中的一員;雖然,他們彼此之間看似毫不相關,但卻通過社會這個聚合體的無形紐帶,産生關連。
”
“這事看起來有些荒誕不羁,但又切切實時的存在着互動和聯系;哪怕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素未謀面。
”看着女孩兒疑惑的眼神,江畋繼續說道道:“但彼此間生活起居所産生的結果卻息息相關。
”
“最好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曆代的民變,乃至是改朝換代的群雄了;底層的官吏肆意妄為,令地方小民百姓的不得活,自然就會激起民變;天子治理無方,海内鼎沸,自然有野心家起于草莽間。
”
“前朝的炀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範例;但着對你還是未免談過抽象和艱深了;”江畋又繼續道:“所以,我們先從社會的本質和存在規則,開始說好了;社會的誕生,是源自生産生活的需要。
”
“比如,遠古時期的人類,剛剛脫離了蠻荒,學會用火取暖和制作熟食;為了抵禦野獸橫行與變幻莫測的天候,自然而然聚集在一起報團取暖,互助求活,這就成了最初的部落,也稱氏族結社。
”
“這就是社會的雛形,然後更多的氏族/部落,為了生存和生産所需,以地域為區分聚集在一起,或是相互争搶山林水源的資源産出,就構成最早的大型聚落/城邦;誕生了統領部落聯盟的共主。
”
“史書中堯舜禹湯的傳說莫過于此;待到夏啟殺防風氏立威,以家國天下傳續;這就是夏商周三代之治起源;然後在征戰和抄掠中,造就貴族、國人和奴隸的貴賤之别,有了國人和野人的區分;”
“此為春秋戰國之始,然後最終七國一統與祖龍,才有了天下這個最大的社會體系;此後,無論如何曆朝曆代如何演化,都始終是萬變不離其宗。
因此帝王将相,但也不過是最頂端的管理者爾。
”
“但他們為了世代維系的家國天下,才以各種方式塑造了天命之說,以儒學為本,締造了天人感應的理論,天地君親師的倫常體系;以為千秋萬代的維系下去,但是世間萬物總是在發展中前進。
”
“一旦王朝自上而下積重難變,不能再順應天下演變和發展的大勢。
那就自然會有忍無可忍,走投無路的底層大衆,在有識之士或是野心之輩的引領下,争相如抱薪投火一般,迅速摧毀舊秩序。
”
“然後,在天下闆蕩的無序混沌中,用無數人的血肉屍骸為鋪墊,競相逐鹿天下要沖,重造出一個讓大多數人認可的新秩序來;因此舊朝的終末崩滅,也孕育着新朝的奠基之初;如此治亂循環。
”
“因此,作為無數人構成的社會體系,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天然的秩序性,無論何時何地,隻要是有人紮堆的地方都存在秩序,哪怕這是一種暴君、惡政之下的秩序,同樣也是諸多秩序的一部分。
”
“一旦失去人群相互依靠和制約的秩序,社會體系馬上就會崩解,變成弱肉強食和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蠻荒混沌狀态;這也是許多饑荒、天災中,官府維系不力,造成的流民潮和動蕩的視源。
”
“除此之外,社會的另一大特性,就是始終在向前發展;也就是持續更新換代的需求。
從遠古的茹毛飲血,到現今的衣冠倫理;就是社會持續發展和進步的結果;雖有過短暫倒退但終不可逆轉。
”
“所以啊,婉兒,”說到這裡江畋頓了頓,低頭喝口她奉上的茶湯道:“如果有人宣稱要克己複禮,那可以敬他或是個潔身自好的君子,但若想要鼓吹王政複古,那就要警惕其中的野心家之流。
”
“因為,這世上就算是最為卑微的鬥升小民,也沒有人希望回歸到成百上千年前,那種刀耕火種、獸衣穴居的古典時代中去了。
但凡如此宣揚,要麼是讀書不求甚解,直接讀成教條刻闆的傻子。
”
“要麼就是想要籍此掀起紛争和動亂,然後,從中為自己牟利的苟且小人,或是暗藏禍心的野心家;要麼敬而遠之,要麼就盡快狠手弄死之;千萬不要與之糾纏,不然反就遂了彼輩的盜名欺世。
”
“好吧,看來沒有親身的經曆,你也理解不了太多,”江畋又看着表情越發茫然,隐隐變成蚊香眼的女孩兒,好笑道:“接下來,就該說到社會階層和階級性了;社會中隻要有分工就會有階層。
”
“就好比有的人種田,有的人做工,有的人經商,有的人當官,還有的人領軍打戰;雖然社會體系中分工不同,但是長年累月自然形成三六九等的階層,由此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