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四十四章 探究

首頁
    山島、小山島、餘山島等一系列微小島嶼,形成了相對複雜的水道、灘塗處處。

     因此在亂世之期,這裡很容易就成為盜匪之流,嘯聚和盤桓的巢穴;其中另一個時空的太湖水匪,甚至一直延續到解放後,才徹底銷聲匿迹。

    但如今是承平日久之世,因此島上早已經是人煙生息。

     在島嶼東南的大片平野上,形成了名為西山鎮的大型市鎮,以及七八個環島沿岸分布的村落、聚邑。

    此外,太湖周邊蘇、常、湖各州的達官顯貴、豪商大戶,也在島上營建了許多消暑納涼的别業。

     而位于島嶼西北的矮丘山地也不簡單,擁有道門所認證的,古時仙人修行隐居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世人稱之為“左神幽虛之天”,又稱“天後别宮”的第九洞天林屋洞。

     其最為獨特之處,洞内廣如大廈,立石成林,頂平如屋,故稱林屋;而洞外山石嶙峋、绮秀鋒巧,宛如鬼斧神工。

    因此,在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就在林屋洞外敕修有一所規模不小的靈佑觀。

     然而,此刻風景如畫、湖光山色的島嶼上,卻已經被十分顯眼黑灰色煙瘴,所籠罩和吞噬了大半。

    按照地方上的報告,這片煙瘴最初疑似從林屋洞中冒出來,然後短時内持續擴散包裹了大半島嶼。

     因此,最先受難的就是靈佑觀内數十名常駐道士;無人能夠逃出來。

    然後,附近的村莊派人前去探察,也被驟然擴散的煙瘴所吞噬;等到村中恐慌開始自行逃離;卻因為舍不得家私而延遲了一步。

     結果足足數百人的村莊,隻有寥寥無幾的數十人,逃到了水邊撐船離島,暫時躲過了一劫。

    但是島上包括西山鎮在内,其他的人煙稠密的聚邑,卻并未因此得到預警,而在煙瘴的擴散中損失慘重。

     當地方官府得到逃出的百姓投告,并且最終決定派出太湖巡檢的船隻,前往島上探察時;這片遮天蔽日的煙瘴已經彌散在,島嶼的大部分人居區域内。

    但是無論貴庶良賤,其中再沒有人能夠逃出。

     反而是在重賞鼓舞之下,靠近探察的鄉兵和捕吏,上岸後收到了某種驚吓,而屁滾尿流的跳水逃回船上;卻是驚駭發癫之下,連囫囵話都說不清。

    還有人因為聞到了一絲煙瘴,連日發熱上吐下瀉。

     短時間内就病倒一片。

    船上又有人在看見煙瘴中,疑似妖魔的幻想。

    乃至在光天化日之下,許多人都聽見明顯的大聲咆哮和嘶吼。

    因此,哪怕官府開出了更高的賞格,也在沒有人敢于上島探察了。

     而島内肆虐的煙瘴,也似乎受限于四面環水之勢,并未再向外擴散。

    奶至在島嶼西南的河灣、灘塗和漁獲碼頭之間,留下來一片空餘。

    因此在現如今的西山島外,鄉兵和巡檢船隻,晝夜巡曳不絕; 當然了,這種象征性的封鎖和隔絕,隻是為了防止一些膽大妄為之徒,貪戀島上豪宅、貨棧中的無主财貨;偷潛過去徒然送人頭而已。

    因為幾次三番的遭遇有人發現煙瘴,随着吞噬愈多而變濃重。

     而就是這麼一番拉扯下來,預計島上因此罹難的百姓多達數千。

    而太湖周邊的大片區域,更是諸多人煙稠密的魚米之鄉;光是蘇、常、湖各州境内的沿岸城邑市鎮,就多達十數萬口甚至更多的人。

     因此,踩踏上松軟沙灘的同時,江畋也意念一動;頓時就在身前多出了一堆,混雜着諸多生鏽碎片和金屬顆粒的猩紅色朽土。

    然後又在陰雨蒙蒙之中,這些來自戰場的猩紅朽土突然升華分解而起。

     在空中迅速凝聚成了一個人形的輪廓和形态;最終,一身厚重的紮片甲和魚鱗铠,頭戴環紋繁複的卷邊銮兜,猩紅色的馬尾璎珞與殘破泛黑大氅,飄揚在風中的鐵兜面重裝甲兵,重現在江畋身前。

     下一刻,它銀色鐵兜面黑洞洞的眼輪中,像是獲得了生機和活力一般,漸漸的靈動了起來;卻是江畋分神接管了它的軀體。

    然後,又像是呼嘯的炮彈一般,轟然一頭撞進遠處彌漫翻卷的煙瘴邊緣。

     這時,江畋身後才響起了嘈雜的呼喝聲;卻是那些巡遊在岸邊的快船,已然發現和察覺到了島上的動靜。

    然而作為他們的第一反應,卻是射過來一輪稀稀拉拉的箭矢;咻咻作響的掉落在江畋周邊。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