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五十八章 兼程

首頁
    于是數日之後,在一位來自禦史台院的侍禦史,和一位樞密院南廳直學士/簽書的見證之下;在長安西南城角的城牆下,西京分部舉行了一場簡短而低調的誓師。

    江畋帶領編成的一營人馬出發了。

     而後,行經京畿道西南的岐州周至境内,遇到奉命前來彙合和協從的,甘谷、豐山兩軍府,各一營(700/800人)器械俱全的士卒。

    經過駱谷口,又加入駐泊在此的右金吾衛兩團(240/300人)。

     因此,當進入駱谷道之後,江畋的麾下已經彙集了三千人馬,以及數以百計滿載器械、糧秣的車馬。

    這樣,就算這一路上有什麼陷阱和埋伏,也可以完全依靠軍隊的力量,強行推平和碾壓過去。

     當然了,這也是江畋在這個時空第一次領軍出征,因此他專門向樞密院請求指派一位富有軍伍經驗的副手。

    他當然不缺乏領軍的經驗,事實上在另一個時空中,幾乎都要打下小半個西蘭王國了。

     但是,既然可以假手他人而樂得清閑,又為什麼要自尋煩惱的事事出頭,或是不辭勞苦、事無巨細的一把抓呢。

    因此他更多是将南下行程,當成一次武裝巡遊式的散心,而仔細觀察起沿途風物。

     正所謂是李白專門有詩雲:蜀道難,難以上青天;這大概就是他當初離開蜀地,前往京師遊曆的心聲寫照了。

    然而現如今江畋看起來,傳說中的蜀道難,難以上青天,就明顯有些名不符其實了。

     因為,這條駱谷道正是當年的穿越者前輩,那位梁公籍以反攻關中的主要途徑;當年也最先得到了不遺餘力的拓寬和重修。

    因此如今江畋乃是行進在一條兩丈寬,足以并行多輛馬車的平直道上。

     在路邊草木蔥榮的山壁上,依稀可見當年被用火藥炸開山頭,再用冷熱縮張法所剝裂下石塊來的大片痕迹;而這些剝落而下的大小岩石,又成為了現如今的駱谷道,高出山谷河床的路基一部分。

     因此駱谷直道的路基,是在這些山石底座上,壘砌更多的碎石和充當填充物的卵石;然後,再鋪上數層不同質地的三合土夯實;最後又用名為化石膏的原始水泥調和物,厚厚的鋪滿和硬化表面。

     因此,曆經了百餘年歲月的往複使用之後,整體的道路結構依舊堅固如初;隻有一些邊緣的地方有過小修小補的痕迹。

    此外,道路沿途最為顯眼的風景,就是一根根距離不等線纜纏繞的電報杆子。

     作為大唐中興百年盛世之期,得以掌控天下三十六道、十幾個大小都護、都督府,的統治支柱之一;依靠這套号稱“天羅地網”的原始有線電報網絡體系。

    可以實現“南海朝聞,夕至京城”。

     而其中又分為軍政兩套羅網體系。

    其中一套為通政司管下,遍及天下上千軍州,乃至一些名城大邑的大羅網;還有樞密院所掌握的,通達四夷九邊城塞的小羅網;兩套并存并聯的地方傳訊網絡。

     此外,就是與星羅棋布的電報網絡一起,跋山涉水遍布天下每一座城邑的直/馳道,以及配套的半脫産漕營/護路兵制度。

    因此,隻要是直/馳道所過之處,就少不了這些一路林立蜿蜒的纜線長杆。

     其中直道,乃是就地取材的礦餘、爐渣、瀝青、礫石等材料為奠基,用化石膏/原始水泥膠結而成硬化路面的快速馬車道;而馳道則是多見于平坦開闊地區,用硬木鑲鐵加固的馬拉長車軌道。

     因此,相對之前褒斜谷内猿鳴鳥驚飛的莽荒清寂;駱谷道居然是異常的繁忙和熱鬧。

    不但各色行人商旅往來如織,沿途三裡一鋪、五裡一舍、十裡一驿、二十裡一館;具是人煙嚷嚷、喧嚣不絕。

     而且,大多數人在見到了,江畋帶領的大隊官軍之後,也沒有多少驚異和慌亂的形色;反而是紛紛避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