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刻,從視野當中跳出來的提示,也确定了江畋此刻并不是什麼幻聽。
“振幅容器(殘缺),檢測到腦波散溢,是/否反向鍊接……”,片刻後又變成:“鍊接成功,臨時錨點生成中……”
片刻後,江畋從高空視角俯瞰而下,隻見灰藍海岸線另一側,浩瀚蒼茫的黃色大地和巍峨綿連的群山;緊接着又變成了大漠沙丘,驕陽似火,綠洲清泉、棕榈如茵;蝼蟻般的駱駝商旅正往來其間。
随即迅速縮小的視野,又聚焦在了其中随着絲褛般的河流水系,如珠串似得分布在黃沙大地的點點綠洲之一;形同楓葉般的大型綠洲上。
那是如蛛網般縱橫的人工灌渠和間雜的村莊、市鎮、城邑。
最終,江畋的視野停留在這片綠洲的西南端,背靠小型山脈的一座城市;充滿北非風情的夯土城牆和方形塔樓,層層疊疊的棕榈葉與蘆葦支架的平頂棚屋,與依山而上的豪宅、官邸形成鮮明對照。
這座城市正好處于,綠洲與沙漠邊緣的過度地帶;城市主體背靠着北面的山丘和台地,用半環形的城牆,形成了天然的險要。
城郊東面端大片河渠灌既的農田和果園環繞着;一條大路居中行而過。
因此,繼續向西就是大片的黃沙漫漫,而順着河流向南卻是盡頭,葦蕩綿連的水沼片片。
從地勢上看起來,這座城市的位置頗為險要,又不失為周邊一片幹旱荒丘、貧瘠石灘中,難得的豐饒富庶。
下一刻,江畋的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了一個名字:貝沙爾。
這是一座位于西蘭王國海外行省/殖民地大區之一,西阿爾及爾的一座西南邊陲城池。
也是諸多海外行省/殖民大區,駐軍最南端的所在。
事實上,西蘭王國在北非的海外行省/殖民地大區,雖然有所消長和演變,但是基本上是保持在5-6個之間。
既東、西、中阿爾及爾和上、下突尼斯五個主要區域;期間偶爾還會多出一個馬林行省。
當然相對于王國本土,封建領地/采邑與郡城并行的行省不同;海外行省的情況則更加複雜。
因為其前身來自阿拔斯王朝崩滅後,在北非自立并迅速席卷做大的的柏柏爾人政權——馬格裡蔔王朝。
然而這個強盛的北非王朝,僅僅隻傳承了三代,就陷入了繼承權的内亂;就此分裂成了穆拉比特王朝、穆瓦希德王朝、哈夫斯王朝以及阿蔔德瓦德王朝,等四個地區王國和中小政權,争鬥不休。
然後,就在尹比利亞半島興起的科爾多瓦王朝/西薩拉森帝國,以及東方再興(羅馬)帝國的聯手打擊之下;無可抵擋的紛紛覆滅和被瓜分。
最終科爾多瓦得到西部穆拉比特王朝領土/摩洛哥地區。
而再興(羅馬)帝國,則是順勢奪取了中部的穆瓦希德王朝、阿蔔德瓦德王朝的大部分領土;而僅剩下一個實力最小的哈夫斯王朝(利比亞北部),作為與賽裡斯人附庸的埃及王國的緩沖地帶。
但是,随後再興(羅馬)帝國的皇朝更替,導緻海上軍區和意大利總督區,獨立成為西(正統羅馬)帝國的一連串大事件;導緻了後來的東(唯一羅馬)帝國,再也無暇顧及已經占領北非領地。
最終在簽訂了條約之後,引入同屬新興勢力的西蘭王國,出兵接管和鎮壓穆瓦希德王朝故地的土族叛亂。
這一打就是數十年、幾代人的功夫;才将穆瓦希德王朝故地,轉化成東、西、中阿爾及爾。
然後,又在援助西帝國的繼承權戰争中,得到了其掌握的阿蔔德瓦德王朝領土;由此設立了上、下(南、北)突尼斯兩個海外行省。
此後,雖然有所反複和變遷,但是始終保持了現有的基本格局。
因此,王國在這些海外行省/殖民大區的控制力,也是随着不同地區被分為不同層次。
其中控制力最強和統治秩序最好的,無疑就是位于溫暖濕瀾的北非沿海地區,諸多殖民城市和貿易港口城市了。
這裡的土地相對肥沃,而源自古羅馬時代開拓下來的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發達。
因此很容易通過大量移民改變當地人口;也很容易通過地中海的海運,與西蘭王國國内保持相對同步的統治影響力。
在這一片最寬不過百裡麼,最窄不過十數裡的狹長沿海地帶上,分布着海外行省大部分移民人口和主要城市、數以千計的市鎮、村莊;也是相應海外行省的核心區域,被稱為王國海外的美麗绶帶。
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