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江陵城竟然被孫權輕易得到了。
曹操不用猜都知道,要麼是江陵守将棄城而逃,要麼是江陵守将獻城投降。
如此結果,讓曹操極為難受。
關羽信中那句“天下英雄,唯曹與劉”,也看得曹操極為刺眼。
這天下英雄隻有曹操和劉備。
結果。
曹劉相争,孫權得利。
曹操和劉備都被孫權給算計了。
這讓曹操如何能有好心情?
司馬懿小心翼翼的瞄了一眼曹操的表情,又仔細揣摩了曹操說話的語氣和内容,最後斟酌用詞道:
“眼下時局動蕩,不宜再動刀兵,即便兵向濡須口,也未必能搶得好處;倘若威逼孫權太甚,或會促使孫權與關羽罷兵言和。
”
“但也不能不助關羽,倘若關羽真的勢窮引兵回了西川,對魏王也是不利。
”
“不如在濡須口外虛設旗幟,營造出一副要大舉進攻濡須口的假象,讓孫權不得不增兵提防。
”
“同時又要讓孫權猜到魏王在濡須口并無多少兵馬,讓孫權有憂慮之心又不會感到魏王威逼過甚。
”
“西川到江陵路遠,即便劉備得到消息,這短時間内也無法引兵去救。
”
“我之意,在于拖。
”
“不能讓關羽速敗,也不能讓關羽取勝,最好能拖到劉備自西川出兵;屆時,魏王再遣使與孫權談判,或能令孫權遣子為質。
”
“如此,孫權和劉備就如同相争的鹬蚌一樣,誰勝誰敗,相争多久,都得看魏王的心情。
”
誰也不是傻子。
曹操想讓孫權和關羽厮鬥,所以一邊許諾割江南之地給孫權一邊又洩露孫權奪南郡的情報給關羽。
孫權想盡得荊州,所以一邊對關羽示好一邊暗奪江陵同時又對曹操卑躬屈膝迷惑曹操。
劉封想攪渾荊州的局面,所以一邊誘激曹操出兵幹預一邊用分兵計迷惑孫權。
跟着對方的節奏走,你永遠慢一步。
打亂對方的節奏,讓對方跟着你走,你才能快一步。
唯有快一步,才有赢的機會。
司馬懿能看清局勢,也猜得透曹操的心思。
每個人都有私欲。
每個人都在算計。
司馬懿的回答雖然令曹操很滿意,但曹操并未立即下決定,而是召集了董昭、桓階、蔣濟等一幹謀臣,彙集衆人的意見。
蔣濟在了解詳情後,又給曹操獻了一計:派人向孫權索要于禁及三萬降卒,若孫權不肯歸還于禁及三萬降卒,張遼就去打濡須口。
蔣濟猜測:孫權舍不得釋放于禁那三萬降卒,必會設法拖延時間,而不論孫權如何設法,都會分兵以防不測。
孫權分了兵,關羽就不會速敗;曹操要跟孫權談,孫權就有回旋餘地,有了回旋餘地,孫權就不會跟關羽言和。
如此可以讓關羽和孫權在荊州鬥得更久。
時間一久,西川的劉備聞訊後必會惱怒出兵,荊州戰場就會進一步升級。
關羽和孫權相争,算不上鹬蚌相争;劉備和孫權相争,才是真正的鹬蚌相争。
在這一點上,蔣濟和司馬懿的意見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