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真的沒想到這孩子居然私底下堅持了這麼多年,現在更是冒着出事的風險,都還要再努力一次。
這份堅持讓他們這些老家夥都無比動容。
這不,李老從小輩口中得知這個消息後,立馬聯系上了幾乎不聯系的兩人,一起瞞着家裡的徒子徒孫,用着旅遊的借口湊到一起,就想看看當初一時心軟,培育的小苗子究竟長成什麼樣子了。
他們老了。
心裡的熱愛卻從未熄滅。
他們對于崔黎把舞台搬上網絡的做法,并不像其他人想的那樣反對。
恰恰相反,他們認為隻要是對這行發展有利的,都應該積極推動。
他們當初是這麼做的,可惜拼下來的江山卻成了後輩的枷鎖。
好不容易出了個崔黎,又被按死了回去。
幸好啊幸好。
他們離世之前,還能再有新的希望。
崔黎在别人看來離經叛道,在他們看來卻更有老一輩的味道。
京劇說白了,本就是徽班兼收、融合了徽戲、漢劇、昆曲、梆子等許多劇種逐漸形成的一個新劇種。
早期京劇的流派呈現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聲腔劇種藝術家的地方文化特征。
京劇流派的發展也推動了京劇藝術整體格局的建設。
一直到譚鑫培的時代,京劇是一個以老生為主的劇種。
旦角王瑤卿的崛起,則使京劇開始了生旦并重的新格局。
王瑤卿集前輩旦行藝術之大成,進行創造。
他突破了這種嚴格分工的界限,融彙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開拓擴了旦行演員的新道路,促進了旦角與生角并駕齊驅的發展,成為京劇曆史上的重要人物。
而當京劇藝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後,流派的發展就多趨于分工精細、專門化程度更高,往往使前人“大而化之”的地方更加豐富、細緻,所謂“具體而微”。
隻是這幾年不知道怎麼了,各派越是發展,壁壘就越深,頗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
他們這群老人家心裡可惜的緊,他們拜師學藝那會兒都是和祖師爺學的,更明白祖師爺那輩人的想法,所以當年崔黎不懼人言要嘗試融合的時候,他們内心是暗喜的。
隻是成名多年,他們也已然成了各派代表,一舉一動都不再代表他們自己,所以一切傳授均是私下進行,無人可知。
他們更要崔黎發下重誓,無論如何絕對不會透露半點!
崔黎做到了,他做的很好。
就在他們以為一切會不同的時候,這件事情卻暴露了在他師父的面前。
他們都知道,當初那家夥與其說是要把梅派的擔子給崔黎扛,不如說他到底心疼自家一手帶大的小徒弟。
崔黎師父曾經質問過三人:為何不讓他們的徒子徒孫也這麼做,三人都沉默了。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他們哪......快死了......
所以。
在面對崔黎師父讓崔黎回梅派的決定,三人都默契的沒有制止,暗地裡還幫了不少。
隻是有時候還是會可惜。
那樣一個天才般的孩子,一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