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開元到天寶年間大唐官制的特點(1)

首頁
    職容易,再被授予官職就難了。

    很多讀者的印象中,當官的應該是在不斷當官,一直當到死。

     但是唐代不是這樣的。

     類似張九齡、白居易、李德裕這樣的人,流轉過二十多個官職,基本上屬于一直在當官的人,屬于成功官員中的翹楚。

    然而普通官員如何呢? 不過3-5任罷了,也許官場生涯,滿打滿算也就12-20年,很多活了五六十歲的人,官場生涯居然都不滿十年!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隐居。

     要麼在當官,要麼在家被迫隐居,這就是官員們的生活狀态。

    一些本身是官員,但在宋代修正史的士大夫眼中不算是官員的人,比如伎術官等,因為史書不記載他們,所以關于這些人的記錄也很少,史料呈現碎片化的狀态。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安史之亂後,由于節度使要維持住場面,需要大量的實幹官員,因此這些人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重用。

    節帥們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開出來的薪水也很高,為各類不見史書詳細記載的伎術官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總結一下就是:唐代中後期,以士人為主的官僚階層固化嚴重,底層的上升通道被封死,士子内部競争激烈。

     第二個要說的是:中唐以後,以“事”設官漸漸變成常例,三省六部制形同虛設,官府政務運行效率極低,不得不采用“打補丁”的模式來維持運轉。

     這一條,與士子階層的日漸虛化也是分不開的。

    有真才實學之人,往往都是通過“特殊渠道”而來,所做的事情,往往也是因為“特殊渠道”而去。

    維持朝廷運轉的三省六部,很多不重要的部門與官職,漸漸變得沒有事情做。

     比如說戶部是負責收稅的,但它隻能收大唐建國時就定好的那些稅。

    而多出來的色役雜役之類的,就完全沒辦法了。

    安史之亂後,戶部侍郎這個職務就變成了虛職,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因此皇帝或者中樞需要做什麼事情,就設立什麼職務。

     需要管理賦稅的運輸,那就設“轉運使”。

     需要收鹽稅了,那就設“鹽鐵使”。

     就連李隆基派人到民間搜刮美女,都設立了一個“花鳥使”! 這些不斷因為所需事務所專設的職務,極大沖擊了三省六部的構架。

    自安史之亂結束後,大唐朝廷居然有三十年都處于低效運轉狀态,官員們經常隔幾天才去上一次班,清閑得要淡出鳥來。

     原因就在于很多三省六部的官職,被一個個負責專有事項的新職務給架空了。

     這個過程的演化是單向不可逆的,李隆基專設财政官員理财,便是對于這些虛化的被動應對,同樣是時代的呼喚,并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看完上述這些,我想讀者老爺們應該也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

     曆史大勢,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哪裡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哪裡又有什麼絕對的好人呢? 張九齡就一定是好人?李林甫就一定是壞人? 這些問題,需要考慮到提問者的立場,以及他想知道的東西,才能有合适的回答。

     好多人都在問了,我也不介意說一句,我在研究史料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盛唐的模式不可持續。

    大唐是沒救的了,喜歡看救大唐劇情的,或許換本不帶腦子看的書比較好,我這本,是救不動了。

     我沒法因為要看救大唐劇情而更改本書的唯物主義曆史觀。

     關于大唐官制的内容,以後再來補充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