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蕭處楠穿越到了東漢。
如果時間和蕭處楠穿越到了東漢,他們将會進入一個充滿曆史和文化氣息的時代。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它是漢朝的後半段,由光武帝劉秀建立,定都洛陽。
以下是他們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情況:
1.**文化繁榮**:東漢時期,儒家學說繼續發展,同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道教也逐漸形成。
2.**科技發展**:這個時期有許多重要的科技發明和創新,如造紙術的改進、水力磨坊的使用、以及醫學、天文學等領域的進步。
3.**政治穩定**:東漢初年政治相對穩定,但後期出現了宦官專權和外戚幹政的情況。
4.**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一定的發展,絲綢之路的貿易也在這個時期繼續繁榮。
5.**軍事擴張**:東漢時期,中央集權逐漸加強,對外也進行了一些軍事擴張。
6.**藝術成就**:東漢時期的藝術成就包括壁畫、雕塑、畫像石等,其中最着名的可能是漢畫像石。
7.**社會生活**:他們可能會體驗到當時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等社會生活方面的特點。
8.**曆史事件**:東漢時期有許多着名的曆史事件,如班超經營西域、王莽篡漢、黃巾起義等。
9.**人物**:他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曆史上的着名人物,如光武帝劉秀、科學家張衡、醫學家華佗、軍事家班超等。
如果他們想要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他們需要了解當時的社會習俗、禮儀和法律,同時也要注意安全,因為那是一個醫學和科技水平與現代相比有很大差距的時代。
東漢時期人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具有以下特點:
1.**婚姻家庭**:婚姻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數人在婚姻上缺乏自主權。
2.**禮儀制度**:禮儀制度在東漢時期占據重要地位,人們非常注重禮儀規範,尊重長輩、尊敬師長是社會風氣中的常态。
3.**食品飲食**:米飯成為主食,面食逐漸興起。
人們還喜歡食用各種蔬菜、水果和草藥,注重飲食的營養健康。
酒也是重要的飲品。
4.**服飾習俗**:人們趨于簡約的服飾風格,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細節的處理。
紳士們常穿着長袍和長褲,頭戴帽子或頭巾,婦女則有相應的服飾。
5.**娛樂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包括音樂、舞蹈、雜技等。
6.**莊園經濟**:豪強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常采取田莊式的生産經營方式,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
7.**手工業**:東漢時期冶鐵技術、紡織業、漆器業和陶瓷業都有很大的發展。
8.**市場交易**:東漢政府在各城市設“市”以便利商業經營和收稅,鄉村集市定期定時舉辦,與周邊民族有定地定期的“合市”。
9.**夜市興起**:東漢時期出現了夜市的萌芽,打破了以往朝代的禁锢。
10.**貿易發展**:東漢對西域的商業交換活躍,商人自行結夥組成商隊,沿絲綢之路進行貿易。
11.**城市繁榮**:東漢的寬商政策推動了洛陽、南陽等一大批工商城市的興起,首都洛陽人口達到百萬以上,非常繁華。
12.**教育**:光武帝重視教育事業,建立太學,太學生達3萬多人。
鄧太後還創辦了男女同校學堂,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13.**思想**:東漢時期儒學盛行,王充的《論衡》提出了無神論,構建了相對系統的無神論思想體系。
14.**文學**:漢賦、五言古詩和《說文解字》等文學作品豐富,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15.**史學**:班固所着的《漢書》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記錄了西漢的曆史。
16.**宗教**: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并逐漸流行。
道教也開始形成并發展。
17.**藝術**:繪畫、石刻等藝術形式在東漢時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8.**科技**:東漢時期科技發明衆多,如蔡倫改進造紙術,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總的來說,東漢時期的人們生活較為豐富,社會經濟和文化都有顯着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科技發明對現代有着深遠的影響:
1.**造紙術**: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記錄和傳播。
這項發明使得書寫材料變得便宜且易于獲取,對教育、文學、科學和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現代的紙張和紙制品生産技術,雖然在原料和工藝上有所發展和變化,但其基本原理仍然源自東漢時期的造紙技術。
2.**地震儀**: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之一。
雖然現代的地震監測設備更為先進和精确,但張衡的發明為地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3.**醫學**: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中醫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他提出的辨證施治原則至今仍被中醫廣泛使用。
華佗則以外科手術和麻醉技術聞名,雖然具體的曆史細節可能有争議,但他對醫學的貢獻仍被紀念。
4.**數學**:《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數學的重要着作,其中的許多數學原理和方法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包括分數的運算、盈不足問題等。
5.**天文學**:張衡的渾天儀是模拟天體運行的重要儀器,對後世天文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6.**農業技術**:東漢時期農業技術的進步,如新型農具的發明和改良,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這對後世農業技術的發展有着重要影響。
7.**瓷器制造**:東漢時期瓷器的燒造技術是中國古代對世界的一大貢獻,瓷器的制造技術對後世的工藝美術和日常生活用品産生了深遠影響。
8.**冶煉技術**:東漢時期的冶煉技術,特别是鑄鐵技術的進步,為後世的金屬加工和工業生産奠定了基礎。
9.**水利工程**:東漢時期水利技術的發展,如有效的灌溉和防洪系統,對現代農業和城市規劃有着重要的啟示作用。
這些科技發明不僅在當時推動了社會進步,而且對後世的科技發展産生了持久的影響,許多現代技術和發明都是建立在古代發明的基礎之上的。
東漢時期的醫學成就對現代醫療體系和治療方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臨床醫學發展**: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代的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仍然會借鑒這部着作中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2.**辨證施治原則**:張仲景提出的辨證施治原則,即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和體質差異來定制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一理念在現代醫學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3.**方劑學**:《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為現代中醫藥方劑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4.**外科手術**:華佗被認為是中國曆史上外科手術的先驅,他所創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劑之一,為現代麻醉學的發展提供了啟示。
5.**醫療體育**:華佗創立的“五禽戲”是中國古代醫療體育的開端,對現代的運動醫學和康複醫學有着深遠的影響。
6.**草藥應用**:東漢時期的草藥知識為現代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藥材資源和配方。
7.**醫德醫風**:張仲景和華佗等名醫的醫德醫風,強調醫者仁心和對患者的關懷,對現代醫療職業道德的樹立有着積極的啟示作用。
8.**醫療衛生制度**:東漢時期的醫療制度為後世的醫療衛生體系提供了早期的模式,盡管與現代醫療衛生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對醫療服務的探索對現代體系有一定的影響。
總的來說,東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現代的醫療體系、治療方法、藥物研發、以及醫療教育等方面都産生了持續的影響。
如果在東漢時期時間和蕭處楠想要進行科技發明,他們可能會面臨以下挑戰:
1.**技術限制**:東漢時期的技術條件有限,很多現代的制造技術和材料可能無法獲得,這可能會限制他們的發明創造力。
2.**知識體系**:他們需要掌握當時的科學知識和技術,這與現代知識體系有很大差異,需要時間去學習和适應。
3.**社會接受度**:新的科技發明可能會受到傳統觀念和習俗的阻礙,需要努力說服社會接受和采納新事物。
4.**資源獲取**:可能難以獲得必要的資源和資助來進行研究和開發。
5.**政治環境**:東漢後期政治動蕩,可能會影響到科技研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6.**文化差異**:需要适應當時的文化背景,科技發明必須符合當時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需求。
7.**傳播和推廣**:發明的推廣可能受限于交通和通訊手段的落後,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進行傳播。
8.**知識産權保護**:當時的社會可能缺乏現代意義上的知識産權保護機制。
盡管存在這些挑戰,東漢時期也有許多科技成就,如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九章算術》的編纂、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的貢獻等。
如果他們能夠結合當時的科技水平和社會環境,發揮創造力和智慧,也有可能做出重要的科技發明。
在現代進行科技發明,可以利用的優勢包括:
1.**先進的技術和工具**:現代科技為發明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平台,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雲計算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2.**豐富的信息資源**:互聯網和數字圖書館提供了海量的資料和數據,有助于研究和開發。
3.**全球化的市場**:全球市場為科技發明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機會。
4.**政府和私人的資助**:政府科技項目資助、風險投資和衆籌等為發明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
5.**知識産權保護**:現代知識産權法律保護了發明者的權益,鼓勵創新。
6.**教育和研究機構**:大學和研究機構提供了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的平台。
7.**國際合作**:跨國合作和國際交流為科技發明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和資源。
面臨的挑戰包括:
1.**技術快速發展**: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發明者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
2.**高成本**:研發成本高昂,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發明。
3.**激烈的競争**:全球競争加劇,需要在創新和效率上保持領先。
4.**法規和倫理問題**:科技發明需要遵守法律法規,并考慮倫理和社會影響。
5.**技術濫用的風險**:科技的不當使用可能導緻安全和隐私問題。
6.**環境和可持續性問題**:發明需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和可持續性。
7.**全球化的不确定性**:政治、經濟的不确定性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鍊和市場。
8.**技術與社會的融合**:需要考慮技術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和文化環境。
9.**國際政治和貿易摩擦**:可能影響跨國合作和市場準入。
10.**技術标準化**:新技術需要與現有标準兼容,推動标準化過程可能複雜且耗時。
綜上所述,現代科技發明者可以利用現代科技的優勢,同時需要應對多方面的挑戰。
在現代科技發明中,平衡創新與知識産權保護的關系,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意識**:創新者需要認識到知識産權保護的重要性,它是激勵創新和保障創新成果的重要手段。
2.**利用現代科技**: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提高知識産權的審查質量和效率,同時加強知識産權信息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
3.**遵循法律法規**:創新過程中要遵循相關的知識産權法律法規,确保創新成果的合法性,并及時申請專利或商标保護。
4.**積極參與立法**:創新者應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過程中,為保護自身權益提供法律依據。
5.**國際合作與競争**:在全球化背景下,創新者需要關注國際知識産權規則,加強國際合作,同時維護自身的國際競争力。
6.**提高知識産權質量**:創新者應注重提升知識産權的質量,創造高價值的專利,以實現更好的市場保護和商業價值。
7.**合理運用知識産權策略**:企業或個人應合理運用知識産權策略,如專利布局、許可、轉讓等,以實現知識産權的商業化和價值最大化。
8.**關注新興領域立法**:對于新興科技領域,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需要關注相關立法動态,以應對新挑戰和保護創新成果。
9.**強化全鍊條保護**:從知識産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鍊條出發,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提高保護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10.**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利用知識産權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數據質量,維護數據安全,完善知識産權基礎數據資源管理和服務規範。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在保護創新者權益的同時,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
東漢時期的農業發展水平較高,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生産工具的改進**:東漢時期,農業生産工具得到了顯着改進。
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操作靈活,便于在小塊農田上耕作。
此外,全鐵制犁铧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得起土省力,可以深耕。
新型的全鐵制耕作工具也逐漸增多,如曲柄鋤和鐵制鈎鐮等。
2.**水利工程的發展**:東漢時期水利建設成就顯着,如靈渠的建設,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灌溉水平。
各地發現的東漢墓葬裡,經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組合的模型,顯示出當時已經有了較為先進的水利管理系統。
3.**牛耕技術的推廣**:東漢時期,牛耕技術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和推廣。
鐵犁牛耕技術已從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帶推廣,使得農業生産效率得到提升。
4.**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東漢時期的農業經營十分注意時令節氣,重視殺草施肥,根據不同土壤的性質種植不同的作物,并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
這種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産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5.**農作物品種的多樣化**:東漢時期的農作物種類豐富,除了傳統的粟、麥等谷物外,還有各種蔬菜、水果和草藥等。
随着農業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的種植和品種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6.**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東漢時期,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農産品加工工具有了顯着進步,如陶風車、陶磨盤模型的出土,說明農産品加工技術得到了提升。
7.**農業經濟的繁榮**:東漢時期,農業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經濟體系。
8.**農業政策的支持**:東漢政府重視農業發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如推廣牛耕、興修水利、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等。
總的來說,東漢時期的農業生産技術、農業管理水平和農業經濟都有了顯着的進步和發展,為後世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漢時期的農業技術取得了顯着進步,對現代的農業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4.**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東漢時期的農業經營十分注意時令節氣,重視殺草施肥,根據不同土壤的性質種植不同的作物,并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
這種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産量。
5.**區田法的推廣**:東漢時期繼續推廣西漢後期發明的精耕細作的區田法,不擇地勢,強調地力的應用,并在區田裡使用“骨汁、糞汁渡種”,這是我國農業史上最早開始運用的浸種施肥法。
6.**農業産量的提高**:由于水利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的進步,東漢的農田單位面積産量有了提高。
據《東觀漢紀》記載,章帝時,張禹在徐縣開蒲陽舊陂,墾田4000餘頃,得谷百萬斛,每畝産量在兩三斛之間,與西漢初期相比,增産了三倍。
這些進步不僅推動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後世的農業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漢時期的手工業在技術和規模上都取得了顯着的進步,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冶鐵技術**:東漢時期冶鐵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光武帝時期,杜詩發明了水力鼓風機,這一發明極大地推動了冶鐵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冶鐵效率。
此外,東漢時期還發明了“百煉鋼”技術,即将炒鋼反複鍛打,煉成含碳量高、含雜質少而組織均勻的優質鋼。
2.**陶瓷業**:東漢時期,制陶業進一步發展,已經能夠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創新。
3.**紡織業**:紡織業是東漢的重要手工業部門,可以織造多種絲麻織物,并能染出十餘種顔色的絲織品。
蜀錦、越布、齊的方空毂和冰纨等都是當時的名産品。
4.**造紙業**:蔡倫在東漢時期改進了造紙術,使用樹皮、麻頭、破布及破魚網等作為原料,大幅降低了造紙成本,使得紙張得以廣泛使用和傳播。
5.**漆器工藝**:東漢時期漆器工藝水平很高,尤其是廣漢及蜀郡的工官制器最為着名。
6.**釀酒業**:東漢時期酒的濃度較西漢有顯着提高,釀造業在家庭手工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7.**制鹽業**:東漢政府加強了對鹽鐵生産的監管和稅收,而不直接介入鹽鐵生産,顯示了對鹽鐵生産重要性的認識和管理方式的改進。
8.**建築業**:東漢時期磚瓦被普遍運用到建築中,漢魏洛陽故城中發現的漢代精美瓦當就是證明。
9.**金屬加工**:東漢時期金屬加工技術也有所進步,如銅鏡的制作繁盛,其形制花紋不斷演變,體現了當時銅器制造的高水平。
10.**玉器制作**:東漢時期的玉器制作繼承了戰國時代的傳統,同時出現了新的變化,如“漢八刀”成為玉器制作工藝的典型代表。
這些手工業的發展不僅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求,也對後世的工藝技術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漢時期的建築業在技術和規模上都取得了顯着的進步,具有以下特點:
1.**木結構技術的發展**:東漢時期的木結構建築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擡梁、穿鬥和井幹三種主要木構架體系都已出現并趨于成熟。
2.**高層建築的興起**:東漢時期,高層建築開始增多,如望樓、戲樓、倉樓、水榭、門樓、阙、飛閣等建築類型。
3.**庭院式布局**:東漢時期的建築群布局雖嚴格按照儒家禮制、陰陽五行的宇宙觀進行,但并不嚴格對稱,群體建築注重整體的均衡與和諧。
4.**阙的盛行**:阙作為塔樓狀裝飾性建築物,在東漢時期大量出現,常建于道路兩旁,作為宮殿、廟壇、陵墓入口的标志。
5.**園林建築**:東漢時期的園林建築保留了先秦宮苑的某些傳統,如築有相當數量的高台,高台上建水榭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6.**屋頂藝術**:漢代屋頂形勢舒展而優美,坡度平緩,屋面多直坡而下,檐口、脊多是直線。
7.**磚石結構的應用**:東漢時期磚墓普遍流行,木椁墓式逐步消失,磚石結構在建築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8.**裝飾藝術**:漢代建築裝飾輪廓粗犷、線條簡練、渾然古樸、簡繁對比強烈、生動傳神。
9.**瓦當的使用**:漢代瓦當多為圓形,紋飾多樣,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兩漢建築的重要特征。
10.**建築的禮制化**:東漢時期的建築在布局和設計上更加注重禮制,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範。
這些特點不僅體現了東漢時期建築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和審美觀念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商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顯着特點:
1.**貨币市場的發展**:東漢時期,貨币系統主要由銅錢組成,銅錢的使用促進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有助于統一國内市場的經濟秩序。
2.**商業道德的逐漸形成**:商業道德開始逐漸形成并得到重視,商人在商業活動中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以維護商業秩序與公平競争。
3.**農業生産與手工業的推動**:由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生産較多,商品比西漢多,市場亦有所擴大,城市中都設有交易商品的市。
4.**交通事業的發達**:商品交換關系的發展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達,中原地區的陸路和水路交通都有新的發展,中原與邊疆地區的交通也有所發展。
5.**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由于地主莊園的普遍存在,自然經濟特點突出,對商業的發展有所限制,導緻東漢商業發展特點是既發展卻又不很興盛。
6.**國際貿易的擴展**:兩漢與西域的貿易盛行,海上交通也得到發展,中國商船可到達錫蘭島的獅子國一帶,與印度也有直接交通。
7.**城市化進程**:當時的城市如長安、洛陽、成都等都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城市中心的集貿市場活躍,有專門的官員負責管理市場、征收商業稅、制定标準的商品價格和批準買賣契約。
8.**貿易物品的多樣性**:漢朝的商業貿易物品種類繁多,包括農産品、食品、家用器具、鐵制工具、絲綢、漆器、銅器等,這些商品在城市市集上廣泛交易。
這些特點不僅推動了東漢時期商業的發展,也為後世的商業和貿易活動奠定了基礎。
東漢時期的貨币系統主要基于五铢錢制度。
五铢錢是東漢時期最主要的貨币形式,它繼承自西漢,并繼續作為官方流通貨币使用。
以下是東漢時期貨币系統的幾個顯着特點:
1.**五铢錢的廣泛流通**:東漢時期,五铢錢是标準的貨币單位,其重量和尺寸都有統一的規定,這體現了貨币标準的統一化。
2.**貨币鑄造權的集中**:政府對貨币鑄造權進行了集中管理,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币發行,以防止私鑄貨币的流通。
3.**貨币的材質與重量**:東漢五铢錢一般由銅制成,重量大約在3克左右,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貨币的重量可能會有所減輕。
4.**貨币的貶值**:東漢末年,由于政治動蕩和經濟問題,出現了貨币貶值的現象。
例如,董卓在公元190年左右發行了質量較差的貨币,導緻貨币大幅貶值。
5.**實物貨币的使用**:除了金屬貨币,東漢時期也存在實物貨币的使用,如糧食、布匹等,特别是在貨币貶值嚴重時,實物貨币往往成為更穩定的交換媒介。
6.**貨币制度的改革**:東漢時期進行了一些貨币制度的改革,包括鑄造新币和調整貨币的重量與成色,以适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7.**貨币的形制變化**:東漢時期的五铢錢在形制上有所變化,如出現了剪邊五铢和磨邊五铢,這些變化反映了當時貨币流通和使用中的實際問題。
8.**貨币鑄造與流通制度**:東漢時期,貨币鑄造的管理機構與執行機構是分離的,中央太尉屬下之金曹對貨币鑄造進行宏觀調控,而具體的鑄造權則下放到地方郡縣。
9.**貨币對經濟的影響**:貨币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東漢時期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貨币貶值往往導緻物價飛漲,經濟混亂。
東漢時期的貨币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和貿易的發展,但同時也面臨着貶值和私鑄等挑戰。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逐漸加劇,最終導緻了貨币系統的崩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漢末年政治和經濟的動蕩。
東漢時期貨币系統崩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政治動蕩**: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和内亂不斷,導緻中央政府對貨币鑄造和流通的控制力下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2.**貨币濫發**:為了應對财政危機和戰争開支,政府大量鑄造貨币,導緻貨币貶值和通貨膨脹。
3.**私鑄貨币**:由于官方貨币價值下降,民間私鑄貨币行為猖獗,進一步破壞了貨币的信用和穩定性。
4.**經濟結構變化**:東漢時期,地主莊園經濟盛行,導緻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貨币經濟相對萎縮。
5.**社會矛盾激化**:貨币貶值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使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注:摘自百度百科:
東漢(25年—220年),中國曆史上繼西漢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兩漢。
[1]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并延續“漢”為國号,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4]然後消滅各地軍閥,統一天下,設立台閣制、推行度田令加強中央集權,開創光武中興。
[3]明章二帝在位期間,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史稱明章之治。
[5][171]漢和帝時期擊敗貴霜帝國,[205]迫使匈奴西遷,複收西域,[204]通使羅馬,實現中國與歐洲首次直接交往,[227]國力到達頂峰,史稱永元之隆。
[6-7]中後期權歸女主,六後臨朝。
[206]鄧太後以女君之名親政,[198]推行一系列改革,複平天下,史稱“和熹盛東漢”;[200][203]漢安帝親政後朝政腐敗,國勢傾頹;漢順帝推行陽嘉新制,中興東漢;[214]桓靈二帝興起黨锢之禍,引發黃巾起義,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叛,導緻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8-9],揭開了軍閥混戰的序幕。
[10][11][12]董卓被殺後,漢獻帝東歸洛陽[13],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
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時期。
東漢沿用西漢制度并進行調整,以适應當時社會狀況,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遠超過了西漢時期的水平。
[114-115]在此期間,佛教傳入中國,道教誕生,漢服定型[250],夜市興起[249],蔡倫改進造紙術,鄧綏開創男女同校的先河,[240]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許慎着成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228]漢順帝開辟科舉制的萌芽,[241]印刷術雛形拓印問世[253],史學家司馬光評價道:“自(夏商周)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229]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東漢曆任皇帝
共14個詞條105.4萬閱讀
劉秀
東漢第一位皇帝
劉莊
東漢第二位皇帝
劉炟
東漢第三位皇帝
劉肇
東漢第四位皇帝
東漢太常
共4個詞條5647閱讀
皇甫嵩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朝那(今甯夏固原東南)人。
名将皇甫規之侄,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中國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起義的重要将領。
皇甫嵩少時好詩書,習弓馬。
漢靈帝時被征為議郎,遷任北地太守。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靈帝令其為左中郎将、持節,前往颍川郡鎮壓黃巾軍波才部,後擊退波才,封都鄉侯。
十月,奉命北上,領軍與張梁激戰于廣宗(今河北威縣東)。
次月,又擊殺張寶于下曲陽(今河北晉州市),升左車騎将軍,兼冀州牧,封槐裡侯。
中平二年(185年),被宦官誣告,罷左車騎将軍。
中平五年(188年),出任左将軍,與所督前将軍董卓合兵往援陳倉(今陝西寶雞東)。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專權,任命皇甫嵩為城門校尉。
皇甫嵩至京師,董卓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欲殺之。
因衆人求情,改任議郎、禦史中丞。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皇甫嵩任征西将軍,繼為車騎将軍、太尉、光祿大夫、太常。
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卒。
皇甫嵩一生為人愛慎盡勤,先後上表陳谏有補益者五百餘事,皆手書,毀草稿,不宣于外。
又不置親信下士,門無留客,時人皆稱其忠賢廉明。
其身經靈、少、獻三帝,始終忠于朝廷,屢建戰功,平亂維穩。
雖多次被誣陷,但剛直不阿,不參與黨锢,還谏言赦免。
憂國扶民,德布天下,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趙岐
趙岐(?-201年),字邠卿。
京兆長陵縣(今陝西鹹陽)人。
東漢末年官員、經學家、畫家。
初名嘉,字台卿,後因避難而改名。
趙岐年少時即有才藝。
漢桓帝時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賣餅,被孫嵩救至家中,藏于複壁内數年,後被赦出。
延熹九年(166年),應司徒胡廣辟命。
後拜并州刺史,又因黨锢遭禁十餘年。
光和七年(184年),拜議郎。
累遷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經詭辯才幸免于難,輾轉返回長安。
漢獻帝遷都長安時,再拜趙岐為議郎,不久遷太仆。
李傕、郭汜掌權時,命趙岐與太傅馬日磾出使關東。
獻帝東遷時,他又說服劉表助董承修理宮殿,于是留在荊州,被朝廷拜為太常。
建安六年(201年),趙岐去世,享年九十餘歲。
趙岐善畫,《曆代名畫記》提及他曾自畫四賢像于自己的墓中。
趙岐對《孟子》研究頗深,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十三經注疏》中《孟子注疏》的注本即是趙岐所作。
(概述内圖片來源:《古聖賢像傳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任恺
任恺,東漢太常。
張奂
張奂(104-181年),字然明,又名張煥。
敦煌淵泉今甘肅省瓜州縣)人,後以功移籍弘農郡(今河南靈寶),書法家張芝的父親。
中國東漢經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涼州三明”之一。
早年師從太尉朱寵,研習《歐陽尚書》,自行删減《牟氏章句》。
漢桓帝時,舉賢良出身,對策第一,授議郎,曆任安定都尉、武威太守、度遼将軍、護匈奴中郎将等職。
多次赢得對外戰争,招撫外族,促進邊境和平,功勳卓着。
漢靈帝即位,遷大司農,受到宦官集團利用,讨伐大将軍窦武。
事後,上疏為窦武等人申冤。
累遷太常卿,辭官歸鄉,授課着書,不再出仕。
光和四年(181年),張奂去世,時年七十八。
東漢末年美女
共13個詞條11.9萬閱讀
大喬
孫策之妻
小喬
周瑜之妻
馮方女
袁術之妻
文昭甄皇後
曹丕之妻
曆史事件—東漢統一戰争相關人物
共38個詞條4.9萬閱讀
劉秀
劉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棗陽市,一說河南南陽縣),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開國皇帝(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劉秀“美須眉”,早年入太學學習。
新莽末年,爆發赤眉、綠林起義。
地皇三年(22年),劉秀在宛城起兵反莽。
次年二月綠林軍建立更始政權,劉秀被更始帝任命為太常、偏将軍。
同年六月,王莽軍圍綠林軍于昆陽,劉秀突圍調集援兵,與城内義軍合擊,殲滅王莽軍主力,取得了昆陽之戰的勝利。
其兄劉演被更始帝殺害後,劉秀隐忍僞裝,被更始帝封為蕭王,派往河北,鎮壓并收編銅馬等起義軍,勢力大增,有“銅馬帝”之稱。
25年6月,與更始帝決裂,稱帝于鄗,重建漢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先後削平青州張步、漁陽彭寵、天水隗嚣、益州公孫述等豪強割據武裝,重新統一中國。
57年二月,劉秀駕崩,享年六十三歲,谥号光武,廟号世祖,葬于原陵。
劉秀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推行度田令,打擊地方豪強,緩解土地兼并;設立台閣制,強化皇權,成為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改革監察制度,罷州牧,置刺史,強化中央集權;外交上,接見日本使臣并将漢字傳入日本,平定越南征側女王獨立運動。
在位期間安定民生,複蘇經濟,輕徭薄賦,勤政愛民,倡行節儉,開創了“光武中興”的治世。
曆代史家對其多有稱贊,如王夫之稱“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毛澤東稱之為“曆史上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皇帝”。
鄧禹
鄧禹(2年~58年),字仲華。
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
東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将之首。
鄧禹年輕時遊學長安,與劉秀交好,新莽敗亡後往投劉秀,勸其以河北為基地,收攬民心,待機取天下,以此深得信任。
後率軍鎮壓銅馬起義軍,又破更始将王匡、成丹諸部于河東,協助劉秀建立東漢。
劉秀稱帝後,鄧禹被拜為大司徒,封酂侯。
旋渡河入關,多方招降,所部号稱百萬,一度入長安,後屢為赤眉軍所敗,以緻全軍覆沒,逃歸宜陽,被罷免大司徒。
後拜右将軍,更封高密侯,以特進奉朝請。
明帝時進位太傅。
永平元年(58年),鄧禹病逝,享年五十七歲,谥号元侯。
樊崇
樊崇(?—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
西漢末年着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
英勇善戰,富有謀略,曾發動農民起義,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貢獻。
擁戴劉盆子即位,拜為禦史大夫,但其本身文化淺薄。
赤眉占據長安期間,長安城一度陷入混亂。
建武三年,聯合赤眉軍首領逢安等再度起義,兵敗被劉秀部将所殺。
耿弇
耿弇(yǎn)(3年~58年),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
東漢開國元勳、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将”第四位,上谷太守耿況的兒子。
耿弇喜好兵事,随父投奔劉秀,授偏将軍,參與平定河北地區。
劉秀稱帝後,授建威大将軍、好畤縣侯,敗延岑、平齊魯、定隴右,平定四十六郡,攻取城池三百餘座,屢立戰功,為東漢的統一立下赫赫戰功。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辭去大将軍之職。
永平元年(公元58年),耿弇去世,享年五十六歲,谥曰愍侯。
耿弇将圍點打援、聲東擊西、引蛇出洞等戰術發揮到了極緻,受曆代軍界推崇。
并成為有志者事竟成的典範。
東漢六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後
共6個詞條2.8萬閱讀
章德窦皇後
章德窦皇後(?—97年),史佚其名,世稱窦章德、章德太後。
右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市)人。
漢章帝劉炟的皇後,東漢“六後臨朝”中第一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後。
光武帝皇後郭聖通的曾外孫女,大司空窦融曾孫女,母為東海王劉強之女沘陽公主。
建初二年(77年),選入掖庭,成為漢章帝劉炟的妃嫔,史稱“進止有序,風容甚盛”,次年(78年)立為皇後。
馬太後崩逝後,窦皇後與母親沘陽公主合謀除掉了宋貴人姊妹、廢黜了皇太子劉慶,改立自己的養子劉肇為太子。
而後又谮殺劉肇生母梁貴人,并将其父梁竦拷打緻死,繼而流放梁氏滿門,監禁漢章帝的姑母舞陰長公主,貶黜馬太後戚族,同時肅清後宮,使宮中無人知曉劉肇生母,為日後窦氏專權掃清了障礙。
劉肇即位後,窦氏被尊為皇太後,臨朝稱制,開啟了東漢太後主政、“六後臨朝”與外戚專權的先河,史稱“窦氏專權”。
她尊崇母親沘陽長公主,重用自己的兄弟、外曾祖母郭聖通的族人以及閨蜜鄧夫人;經濟上,廢除鹽鐵官營制度;軍事上,派窦憲攻打北匈奴,大破之,成就了“勒石燕然”的戰功,收服了伊吾領土并在其地設立“護匈奴中郎将”統轄北匈奴;又任用鄧訓擊潰西羌,助推東漢王朝達到鼎盛時期“永元之隆”。
然而她縱容外戚,導緻窦氏外戚專權,最後被漢和帝誅滅,窦家為官者皆被罷黜,其本人也被軟禁内宮。
永元八年(96年)底,窦氏所居的南宮失火,次年(97年)去世,與漢章帝合葬于敬陵,谥号“章德皇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鄧綏
和熹皇後鄧綏(81年-121年4月17日),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漢和帝劉肇第二任皇後,東漢“六後臨朝”中的最賢者,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史學界譽為“皇後之冠”。
鄧綏是東漢開國元勳鄧禹的孫女、護羌校尉鄧訓的女兒。
永元七年(95年)入宮,次年(96年)封為貴人。
永元十四年(102年)漢和帝廢黜陰皇後,改立鄧綏為皇後。
漢和帝駕崩後,鄧綏先後擁立漢殇帝和漢安帝,以“女君”之名親政長達十六年。
鄧綏臨朝期間,因隕石撞擊導緻災難空前,四夷各族趁機入侵,東漢岌岌可危。
鄧綏夙夜勤勞,推行一系列改革,選賢任能,躬行節儉,救災安民,複蘇經濟,興辦科技教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移民開發江南,帶領東漢克服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十年天災;同時派兵征服南匈奴、鮮卑、烏桓等外患,剿滅海盜,平定西羌,使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又設立西域副校尉,恢複東漢對西域的羁縻;收服嶺南三十六個民族,并将高句麗、徼外夜郎納入版圖,擴張領土1840裡,時人頌曰“興滅國,繼絕世”。
鄧綏兼通天文、算數,曾引導蔡倫改進造紙術,任用張衡研制渾天儀、地動儀等儀器,鍛造中尚方弩機,創辦史上最早的男女同校學堂,為女子提供學堂教育;又命許慎等人到東觀矯正文字,推動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問世,蘇轍稱之為“和熹盛東漢”。
永甯二年(公元121年),鄧綏去世,谥号“和熹皇後”,與漢和帝合葬于慎陵。
閻姬
閻姬(?-126年3月30日),河南荥陽人。
東漢時期漢安帝劉祜的皇後,步兵校尉閻章孫女,長水校尉閻暢之女,東漢“六後臨朝”中的第三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後。
閻姬頗有才華和姿色,元初元年(114年)入宮,得到漢安帝的寵愛,冊封為貴人。
元初二年(115年),冊立為皇後,專寵妒忌,鸩殺皇子劉保的生母李氏。
延光三年(124年)構陷太子劉保,使之被廢為濟陰王。
延光四年(125年),漢安帝駕崩,閻姬成為皇太後,為了久專國政,擁立北鄉侯劉懿即位,臨朝稱制。
閻姬臨朝期間,處死大将軍耿寶、宦官樊豐、虎贲中郎将謝恽、侍中周廣等奸臣,流放專權亂政的漢安帝乳母王聖及其女兒伯榮、王永,結束了漢安帝親政以來“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的局面,繼而起用忠直之士來曆、提拔并重用閻氏族人。
不久,劉懿駕崩,濟陰王劉保的乳母宋娥聯合中黃門孫程發動“西鐘政變”,誅殺閻太後手下的宦官集團,擁立劉保為帝。
閻太後得知後,發動“奪宮之變”,派兵捕殺漢順帝劉保,結果兵敗,閻氏外戚及其黨羽皆被誅殺,閻姬被遷往離宮居住。
永建元年(126年),去世,谥号為思,史稱安思皇後,陪葬于恭陵。
梁妠
梁妠(116年-150年4月6日),一說生于106年,安定郡烏氏縣(今甯夏泾源縣)人。
漢順帝劉保的皇後,大将軍梁商之女,東漢“六後臨朝”中第四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後,有賢後之稱。
梁妠聰明賢惠,善做女紅,精通經史。
十三歲入宮,被封為貴人。
陽嘉元年(132年),被立為皇後。
建康元年(144年),漢順帝駕崩,梁妠成為太後,先後擁立漢沖帝劉炳、漢質帝劉缵、漢桓帝劉志,三度臨朝稱制。
梁妠臨朝期間,夙夜勤勞,拔用忠良,重用李固、杜喬等賢臣,驅逐宦官,推崇節儉,嚴懲貪污,興辦教育,使洛陽太學達到3萬餘生,創下兩漢最高紀錄。
軍事上,剿滅“黃帝”馬勉與“黑帝”華孟等江淮大盜,讨平西羌、鮮卑及日南蠻夷,使得“海内肅然,宗廟安甯”。
外交上,接納亞美尼亞國王安世高駐華。
然而梁妠不能裁抑親戚,緻使兄長大将軍梁冀專權暴濫,妹妹皇後梁女瑩恣極奢靡,後又誅殺賢相李固、寵溺宦官(有争議),導緻天下失望。
和平元年(150年),還政于漢桓帝,同年去世,時年三十五(一說四十五)歲,谥号順烈皇後,與漢順帝合葬于憲陵。
概述圖片來源:
漢朝時期各朝代/政權
共4個詞條6.8萬閱讀
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8年),是中國曆史上繼秦朝之後的中央王朝,漢高祖劉邦所建,傳十一代十二帝,曆時210年,史稱為“前漢”,亦有“西京”之稱。
劉邦和項羽在反秦鬥争中,分别發展了各自軍事力量。
秦亡後,經過楚漢之争,劉邦擊敗項羽,最終建立西漢,初定都洛陽,後遷長安。
漢初吸收秦亡教訓,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國策,文景二帝勸課農桑,減省租賦,削弱諸侯王勢力,社會經濟迅速恢複,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全國戶口有所增長,史稱文景之治。
漢武帝繼位後,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鹽鐵官營等加強中央集權,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
對外開拓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地基本範圍,派張骞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西漢出現強盛局面。
漢昭帝繼位後,霍光輔政,息兵養民,恢複漢朝國力。
漢宣帝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将西域納入版圖。
對内整頓吏治、輕徭薄賦,國力極盛,史稱昭宣中興。
漢元帝即位後,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
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漢承秦制,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國制,後又有刺史制度,而此時牛耕和鐵器普遍流行。
西漢時期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中國人和漢人劃上了等号。
同時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随着絲綢之路,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新朝
新朝(公元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
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死後,王莽選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仿效周公居攝踐祚,自稱“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自立為帝,改國号曰“新”,建元“始建國”。
同時,改國号為新,将京師長安改稱“常安”(後增設東都洛陽,常安稱西都),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了多項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為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并嚴重的問題,但完全無法執行;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币制等。
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緻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
經曆農民戰争後,劉玄建立更始政權。
玄漢
更始政權(23年3月—25年10月)是中國曆史上承新朝下啟東漢的過渡政權。
新末天下揭竿而起,地皇四年(23年)二月,劉玄在南陽淯水之濱被擁立為帝,複國号漢,定都宛城,改元更始,名義上恢複了漢朝統治,光複了西漢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
更始元年(23年)十月,遷都洛陽。
更始二年(24年)二月,遷都長安後,朝政日益腐敗,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更始三年(25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逃出長安,十月被迫投降,被封長沙王,随後被殺,更始政權覆滅。
更始政權在即将形成的新的統一王朝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參與了對舊王朝的否定;一方面,又推動了新的統一王朝的建立。
東漢
東漢(25年—220年),中國曆史上繼西漢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兩漢。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并延續“漢”為國号,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然後消滅各地軍閥,統一天下,設立台閣制、推行度田令加強中央集權,開創光武中興。
明章二帝在位期間,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史稱明章之治。
漢和帝時期擊敗貴霜帝國,迫使匈奴西遷,複收西域,通使羅馬,實現中國與歐洲首次直接交往,國力到達頂峰,史稱永元之隆。
中後期權歸女主,六後臨朝。
鄧太後以女君之名親政,推行一系列改革,複平天下,史稱“和熹盛東漢”;漢安帝親政後朝政腐敗,國勢傾頹;漢順帝推行陽嘉新制,中興東漢;桓靈二帝興起黨锢之禍,引發黃巾起義,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叛,導緻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揭開了軍閥混戰的序幕。
董卓被殺後,漢獻帝東歸洛陽,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
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時期。
東漢沿用西漢制度并進行調整,以适應當時社會狀況,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遠超過了西漢時期的水平。
在此期間,佛教傳入中國,道教誕生,漢服定型,夜市興起,蔡倫改進造紙術,鄧綏開創男女同校的先河,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許慎着成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漢順帝開辟科舉制的萌芽,印刷術雛形拓印問世,史學家司馬光評價道:“自(夏商周)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
東漢驸馬
共25個詞條2.8萬閱讀
鄧晨
妻子:新野長公主劉元
李通
妻子:甯平公主劉伯姬
梁松
妻子:舞陽公主劉義王
窦固
妻子:涅陽公主劉中禮
中文名
東漢
外文名
TheHanDynasty
别名
後漢、炎漢、天漢、中漢[246]、東京(代稱)[246]
時間範圍
25年至220年
貨币
漢五铢
人口數量
6500萬(永壽三年)[38]
主要民族
漢族
開國皇帝
漢光武帝劉秀
末代皇帝
漢獻帝劉協
都城
洛陽(25-190年)、長安(190-195年)、許昌(196-220年)[182][208][222]
主要帝王
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漢順帝
政治體制
台閣制
選官制度
察舉制→陽嘉新制
土地政策
度田令
目錄
1國号
2曆史
?新末大亂
?東漢開國
?光武中興
?明章之治
?永元之隆
?和熹盛治
?安帝中衰
?漢順中興
?梁氏專權
?桓靈黨锢
?戰亂滅亡
3疆域
?範圍
?行政區劃
?地方官制
4政治
?三公九卿
?尚書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其他部門
?監察制度
?選官制度
5軍事
?建置
?等級
?兵種
6經濟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人口
7文化
?教育
?思想
?文學
?史學
?宗教
8藝術
?繪畫
?石刻
9科技
?造紙
?印刷
?醫學
?化學
?天文
?數學
?農學
10民族
?匈奴
?西域
?烏桓
?鮮卑
?羌族
?蠻族
11外交
?東亞
?南亞
?東南亞
?中西亞
?歐洲
12社會
?服裝
?飲食
?娛樂
?婚喪
?孝道
13帝王世系
國号
播報
編輯
劉秀是漢室後裔,延續“漢”的國号,定都洛陽,[2]由于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之東,因此時人稱洛陽為“東京”[243],并以“東京”代稱東漢[246],故後世稱之為東漢。
又西漢在前東漢在後,又稱後漢。
[1]而季漢(蜀漢)政權對東漢的稱謂是“中漢”,意為“漢之中世”。
[246]
百科x混知:圖解東漢政權
曆史
播報
編輯
新末大亂
光武帝劉秀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王莽代漢建新朝之後,先後頒布“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
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的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的理想化與盲目崇古。
終适得其反,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且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于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
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
終于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告終。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親劉欽曾任濟陽縣(今河南蘭考)、南頓縣縣令。
[15]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後,新朝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長兄劉演為恢複劉姓統治,起事于舂陵,組成“舂陵軍”。
[16]王莽地皇四年(23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一舉摧垮新莽大軍,标志着新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事力量消耗殆盡。
同年綠林軍攻破許昌,王莽死于義軍之手,新覆滅。
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後,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