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知青有沒有工分,都必須給他們發放一年的口糧。
這是因為新來的知青,她們并不熟悉農活,所以也就沒多大的勞動能力。
要是靠知青們自食其力的話,其中有不少身體弱的知青,肯定會遇到很大的生存困難。
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所以上面才出了這麼一條規定,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卻有點脫離實際。
以至于後來各個生産隊在執行這條規定的時候,都在明裡暗裡的打了折扣。
要知道:知青的口糧,又不是從糧食儲備庫裡撥付下來的,而是由知青們所在的當地生産隊,自行承擔。
由于人家這些生産隊,他們的口糧本來就很緊張。
社員們平時都隻敢吃兩頓,而且還是一幹一稀,到了春荒的時候,大家夥還得靠野菜才能熬過去。
一年到頭,那麼多社員,誰也沒敢敞開來吃過幾回飽飯。
哪還有什麼餘糧,拿出來白白分給知青們?
擱誰,誰也不樂意啊!
現在一聽說三十裡鋪生産隊,居然隻給大家夥分一個月的口糧?
知青們不由個個面露難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表态。
屋子裡,老支書和大隊長把大家夥的反應都看在眼裡。
其實他們事先已經在心裡編織好了幾頂高帽,正準備着看哪一位知青率先跳出來表示反對?
如果真有的話,那就把帽子給他扣過去、讓那位知青下不來台,最後不得不勉強同意這個方案...
好在知青們沉默半晌之後,終究還是沒人站出來表示明确反對。
生産隊幹部們見狀,齊齊暗自松了口氣。
随後大隊長開口道:“既然事情商量成這了,知青同志們,大家夥是不是該表個态?”
話既然說到這份上了,繼續沉默肯定是解決不了問題。
王碩率先舉手,“那好吧,我沒意見。
”
“好!很好。
”
不等衆人跟着表态,老支書反倒還搶先開口,狠狠的表揚了王碩幾句,“王知青同志不愧是從四九城來的知青,覺悟也很高嘛!
啊,我記得葉知青,好像也是從49城來的吧?怪不得怪不得,好好好,兩位知青,都是好同志。
”
老支書為人做事老練,在場的知青們也不傻。
張海麗舉手,“我沒意見。
”
冉家兩姐妹、熊英包括張維,梁少平他們也沒意見。
馬璐更是恨不得跳起來舉雙手表态,“支書、大隊長同志,我...馬璐,堅決要求生産隊,收下我個人的糧食差價!”
此話一出!
在場的幹部們滿臉驚訝,而知青們的臉,則當場就綠了!
生産隊給社員們分口糧,和城鎮居民提着糧袋子,去糧站門市上買“供應糧”,性質都一樣:口糧定額歸定額,但這些口糧本身,并不是白給大家吃的。
那都是需要補差價的。
隻不過城鎮居民是用的現金去補差價,而生産隊的社員,則是用工分頂帳。
現在知青們下鄉插隊,他們的戶口也會随之落到當地農村。
從而變得和當地生産隊的社員們一樣:得用工分頂賬,才能分到口糧。
如今馬璐主動提出:她将向三十裡鋪生産隊補足口糧差價。
這就相當于葉小川他們這批知青,剛剛落戶三十裡鋪生産隊,連一個工分都還沒掙到。
如今卻莫名其妙的,就落了個“倒挂戶”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