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原本強調的君臣之間的關系。
......
【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
一是加強中央集權,為未來讨伐匈奴、清理諸侯奠定基礎,二就是為了确立統一的價值觀。
】
【雖然秦朝設立了郡縣制,但在管理如此廣闊的領土時,難免要出現天高皇帝遠的問題。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建立一套統一的思想、标準和價值觀,确保西漢的官員能夠協同一緻地處理問題。
】
【隻有當官員遵循統一的标準時,百姓才能形成統一的觀念,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和貨币,而漢武帝則開創了統一思想的先河。
】
【通過董仲舒改造儒家,使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态,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
】
......
劉徹面露喜色。
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整個國家都必須有着統一的思想。
用文化的方式來統一思想,無疑是正确的決定。
看來自己對後世的貢獻,不止是攻打匈奴的舉措,還有這個統一思想之功。
而董仲舒則是滿臉複雜之色。
他看到天幕中後人對自己改造儒家的看法。
有人贊同是标準答案,有人批判禁锢思想。
然而為了社會穩定,他也隻能如此。
當百姓有了統一觀念,就可以減少分歧和沖突,大漢的社會秩序才更容易維護。
或許用來統一思想的理論體系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争議,但是統一思想的必要性卻是不能否認的。
......
【那麼,這些帝王是否真的深信他們改造後的儒家思想呢?】
【從某些帝王的言論來看,答案似乎并不肯定。
】
【例如漢宣帝就曾說過,“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俗儒不達時宜,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這表明,即使儒家思想被确立為主導思想,帝王們也并不完全信任或接受經過改造的儒家理論。
】
【在漢武帝之後,雖然儒家思想被确立為主導地位,但儒家内部卻出現了多個派别,對于同一經典文獻的解釋也存在分歧。
】
【例如,荀子和孟子,盡管都歸屬于儒家,但他們的觀點卻大相徑庭。
這種分歧使得統一的标準變得困難重重。
】
【為了消除這種分歧,确保思想的統一,公元79年,漢章帝劉炟召集全國大儒在白虎觀舉行了華夏曆史上第一次高規格的學術會議,史稱“白虎觀會議”。
】
【這次會議由漢章帝親自主持,官員提問,儒家學者讨論并給出答案,最後由漢章帝進行裁決。
史學家班固則負責總結整理,最終形成了《白虎通義》這部著作。
】
【這本書雖說出自儒家,由儒生創作,但實際上和儒家毫無關系。
】
【這本書的内容涵蓋了世界觀、社會制度、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甚至對個人的婚嫁年齡都做出了明确的規定。
】
【這就意味着皇權已經徹底壟斷了對儒家思想的解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