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2章 改造儒家,獨尊儒家

首頁
    【道家提出“無為而治”,希望尊重自然規律;儒家給出的方案是“克己複禮”,追求西周時期的穩定;墨家則倡導“兼愛非攻”,想要固化當下的格局。

    】 【顯然,這些都不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

    最終,法家思想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農業社會中治理疆域上限的難題。

    】 【于是秦朝開創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币,統一度量衡,建立了華夏曆史上首個中央集權帝國。

    】 ...... 李世民突然想起了天幕中總提到的“傳承”這兩個字。

     自秦始皇嬴政實現天下一統,書同文、車同軌,将不同的族群緊緊連接,最終形成一個整體。

     不管曆朝曆代如何更疊,每一位掌權者都會以天下統一作為自己的目标。

     他終于懂了,為何後人要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了。

     這幾個統一,太重要了。

     若是天下沒有統一,天下分裂成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諸侯國,又或者是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一直持續,何談傳承? “大一統”,就是古今共通的道理。

     即使在漫長的分裂時期,“大一統”的觀念依然經久不衰。

     一代人未完成的使命,将由另一代人繼續。

     這就是“華夏”兩個字的分量! ...... 【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秦始皇的統治象征着統一。

    】 【然而對于那些曆史悠久的諸侯國而言,秦制則是摧毀他們國家的罪魁禍首。

    】 【正因如此,項羽在推翻秦朝後,再度采用了分封制度,然而這種制度僅僅維持了不到四年便匆匆落幕。

    】 【之後的劉邦認為分封制的問題在于諸侯王的身份,所以他着手清除異姓王,将封地分給了自己的後代。

    】 【然而,這一做法并未解決問題,反而引發了七國之亂,導緻劉姓家族内部自相殘殺。

    】 ...... 劉邦驚出了一身冷汗。

     如今漢朝初定,他正在思考着安撫功臣,分封七個異姓功臣為王。

     沒想到天幕說自己清除了異姓王。

     如果他已經将功臣封了王,又被爆出他要殺了功臣。

     那些功臣豈不是會造反! 他如同劫後餘生般輕拍了下胸口。

     還好還好,還沒開始封,一切都來得及。

     接着,他便陷入思索中。

     他此前總結秦朝速亡的教訓,有一點是秦始皇全面實現郡縣制,不分封子弟為王是失策。

     在趙高弄權,禍亂朝政時,無一人勤王輔政。

     嬴政的子女最後還全被胡亥殺了。

     他将封地分給劉姓子孫,想必是怕萬一大漢遇到内亂或者外敵之時,這些同姓諸侯王會幫助皇帝維護大漢的統治。

     他記得天幕中曾說過,明太祖朱元璋給兒子都封了藩王。

     由此可見,他的做法被後代帝王所效仿,那肯定是有可取之處的。

     隻是如何避免同姓諸侯王之間的争鬥,還需仔細斟酌才是。

     ...... 【以上就是先秦到漢初的路線争鬥,儒家并未直接涉入其中。

    】 【那麼,儒家究竟在何時嶄露頭角呢?】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表彰功臣,他設立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

    其中,最高的叫徹侯,最低的叫公士。

    】 【即便是公士,也能享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