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的含金量,也是默默颔首。
第一個科舉制度産生的狀元就是在唐朝。
雖然說科舉制度是由隋朝開創的,但是卻是到了大唐才開始逐漸完善。
在唐朝之前,朝堂上的官員幾乎都是世襲,極少才是地方舉薦。
科舉制度,既可網羅平民人才,又可破除士族門閥。
雖說他的淩煙閣重臣中也有着平民階層,但此時真正能左右朝政的還是貴族階層。
甚至上朝時,貴族官員都不屑于和寒門官員站在一起。
那些名門大族,例如百年門閥崔家,根本就不把李氏當回事。
士族和門閥現在依然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讓他感到十分頭疼。
他也在摸索着怎麼改進科舉制度,将其分為常科和制科。
又在國子監擴建了一千兩百間學舍。
現在天幕的内容給了他新的改進方向。
“科舉加上殿試。
殿試策問國家大事。
”
“每場考試的考試内容需要再做商榷。
”
“諸位愛卿,還有何建議?”
寒士出身的房玄齡讪讪道:
“陛下雖然在國子監增設了學舍,可是學生主要是貴族,基本沒有寒門子弟。
”
長孫無忌哼的一聲:
“寒門難出貴子。
”
長孫無忌背後的長孫家族屬于統治西魏、北周、隋三代王朝的最高軍事貴族集團——關隴集團成員。
雖然長孫家族不是關隴集團的頂級家族,但也占據着重要地位。
他自然是希望朝堂上多一些關隴集團成員的。
房玄齡心中略感無奈,繼續說道:
“天幕上一個農神的視頻提到,農神曾在西南農學院學習。
”
“許是後世将人才分配在相應專業的學院中。
”
“或許我們也可以借鑒。
”
“國子監增設農學。
”
“雜交水稻研究,高産糧食種植皆需大量農事人才。
”
“貴族皆不善農事,如此便可破格招收些寒門子弟。
”
魏征瞪了一眼長孫無忌,繼而說道:
“漢武帝時期察舉制也選拔了不少人才,可惜漢朝末期官官相護,所舉薦之人均名不副實。
”
“為公平起見,參加科舉的考生可實行“糊名制”。
”
“閱卷官員不知考生是何人,就無法徇私舞弊。
”
李靖站出來拱手道:
“陛下,如今我大唐需東渡滅倭,還需去海上尋高産糧食。
”
“急需軍事人才,可增設武舉科目。
”
“考核騎射、平射、馬槍、摔跤、兵法、布陣等軍事内容。
”
李世民緩緩點頭。
“國子監增設農學院,招收善農事之人。
”
“科考實行“糊名制”。
”
“開設武舉。
”
“玄齡,你着手去辦。
”
如今朝堂上官員大部分都是關隴貴族和山東貴族。
雖然都是貴族,但也是矛盾重重。
他欲大興科舉廣納江南才子。
再加上他的開國寒門功臣。
幾方勢力互相制衡,就不會一家獨大。
天幕上播放的科舉内容,真的是瞌睡來了送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