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同志車開得那是又快又穩,高振東卻覺得速度有點慢了。
好不容易耐着性子,車子在1274廠大門停了一下,1274的門崗保衛同志對高振東是非常熟悉了,看見他的臉,馬上就揮手放行。
車徑直開到集成電路工藝試驗車間外,高振東下了車,車門都顧不上關,三步并作兩步,往樓裡趕去。
1274的呂廠長、魯總工兩人帶着一群負責集成電路工藝的同志,還有三軋廠過來支援的方迎紅、易中海、馬娟、秦懷茹等人,已經換好了防護服,正在翹首以盼。
看見高振東沖進門來,呂廠長哈哈一笑:“高總,你可算是到了!都準備好了!”
高振東和他握握手:“我接到電話,用最快的速度就趕過來了,沒耽誤事兒吧?”
魯總工笑道:“沒有沒有,正好。
”
呂廠長大手一揮:“換衣服!”
他們是早就換好了防護服等着了,高振東連忙幾下子把衣服換好,進入了車間生産區。
所有的設備都在運行,雖然第一批第一片,是在等高振東來接第一根線,但試驗批的後續産品,依然在流水線上繼續生産。
大家來到了鍵合機前,說是鍵合機,實際上并沒有高振東後世在網絡上看到的那麼高大上和精緻,簡單描述的話,就是一台帶高倍放大鏡的焊台。
能用就行,本來整套流程的生産效率就不能和日後相比,人工的夠用了。
呂廠長、魯總工伸手虛引:“高總工,請!”
高振東也不謙虛,當仁則不讓。
他向旁邊的生産工人同志請教了一下機器的用法,坐到了工位上,大家都面帶激動的看着他。
這麼久的努力,眼看就要結出碩果了。
透過放大鏡,已經被固定到塑料基座裡的芯片表面,顯得五彩斑斓,煞是好看。
芯片的邊緣,有兩排蒸鍍了金屬的壓接塊,分别對應着封裝兩邊的引腳。
高振東小心翼翼的操作着設備,将一根漆包線放到了一個壓接塊上面,另外一隻手操作焊接設備,壓到了漆包線上。
一股輕煙冒起,漆包線牢牢的固定在了壓接塊上。
高振東又如法炮制,将線的另一頭焊接到了芯片封裝的引腳上。
他站起來,煞有介事的笑道:“幸不辱命!來,檢查檢查。
”
一名工人走上前去,對着放大鏡看了一下,大聲宣布:“檢驗合格!”
“嘩……”
掌聲如潮水般響起,大家看着高振東,邊笑邊鼓掌。
這下反倒把高振東搞得有點兒不好意思起來:“呵呵,那啥,我就焊了根線,過了,過了。
”
想想自己這操作,有嚴重的作秀嫌疑啊。
呂廠長一邊鼓掌一邊道:“高總,沒有你長久的指導和努力,這根線是焊不下去的,大家說是不是啊?”
“是~~~~~~”
現場的同志都笑道。
高振東自己也笑了,這感覺,爽!
不過隻鍵合了一根線,剩下的事情,就由1274廠的同志來完成了。
熟手就是熟手,1274廠的同志很快就把剩下的十多根線接好了,然後開始灌環氧樹脂。
反正都要固定,不如直接灌膠,這是1274的同志們想出來的辦法,這樣一來,芯片本身的加固是杠杠滴。
他們選用了一種導熱性好,熱膨脹系數與線材比較一緻的絕緣樹脂配方,經過試驗,效果非常好。
與人們直覺上覺得,灌膠會影響電路的散熱不同,其實灌膠是有利散熱的,在沒有主動散熱的情況下,空氣的導熱能力是極差的。
隻是這個膠就有些講究了而已,導熱性好,更有利散熱,而熱膨脹系數與線材一緻,就不會在熱漲冷縮過程中扯脫線。
灌好膠,工人同志将封裝的上蓋也粘了上去,如此一來,等到膠固化之後,這個芯片就算是固若金湯了。
封裝好的芯片正面,第一行是“SZ61000”,這是一枚四-二輸入與非門。
第二行是6114,這是生産日期,表明這是1961年的第14周生産的。
作為大宗數字電路芯片,SZ61全系列都是沒有生産序列号的,但是這一片不同。
心靈手巧的工人同志,在這片芯片的面上,手工刻下了第三行數字。
“0001”。
這是産量億萬的SZ61系列數字邏輯IC中,唯一一片帶有生産序列号的。
這枚芯片一直沒有被使用,後來被陳列在了“信息工業博物館”中,介紹非常簡單。
“我國第一片集成電路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