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的工作裡面去了。
——
這是個幹勁十足、熱火朝天的年代,高振東、俞允成他們在忙,同樣的,别人也沒閑着。
導研院某實驗室,一枚火箭發動機被固定在發動機試車台上。
這個試車台看起來非常簡陋,如果要讓高振東來看的話,上面不放發動機的時候,是不大看得出是個發動機試車台的,這東西形象和他前世在網上看見的固發試車台風格區别實在是太大。
不過還别說土,該測的項目,人家還是能測的。
發動機直徑就十多公分的樣子,細長細長的,正是用于仿制的紅外空空格鬥彈的固發。
随着掩體後發動機負責人宋總的一聲令下,一道火光騰起,煙霧升騰,“轟隆隆”的聲音持續的響了一陣子。
發動機剛停止工作,一位工作人員就笑道:“别的不知道,反正這個煙是比我們原來的小多了,哈哈哈。
”
旁邊同志看他一眼:“那說明抛射出來的物質不夠多,推力比沖都堪憂啊。
”
這位同志急眼了:“什麼意思啊,抛射出來的物質是看這東西來算的嘛?”
幾個人都哈哈笑了起來,看起來心情不錯。
宋總道:“别笑了,趕緊去看數據,打印過來。
”
數據基本都在旁邊的計算機中心,導研院非常與時俱進,把大部分的傳感器都接入到了一台DJS-59裡。
程序是他們自己編的,主要功能就一個,自動采集和存儲試驗過程中的各項數據,并在需要的時候打印出來。
最高采集頻率可以達到500Hz,對于以前的數據記錄手段來說,無異于天上地下。
要知道空空導彈發動機工作時間甚至可能隻有幾秒,人工采集觀察數據的話,揉一下眼睛就完事了,記一些峰值之類的節點可以,想要畫出曲線來,就有點天方夜譚了。
當然,在沒有計算機可以用于數據采集的時候,導研院也想了不少辦法,研究不少的設備來保證數據的測量頻次和精度。
效果嘛,也不是不能用,但是和自動采集,自動記錄的計算機相比,明顯就差了不隻一個檔次。
變送他們不缺,缺的是高速采集手段。
500Hz在日後來看,這采集頻率無論如何與高速采集不沾邊,但是這個時候還真就是高速采集了。
導研院現在想的是,弄台DJS-60D,專門幹這個事情,畢竟那東西比DJS-59要方便得多,比如能直接裝到試驗場裡,這個希望很快就要實現了。
十二機部那邊正在回收現有DJS-59,回收一台,就配發至少兩台DJS-60D,對于導研院來說,這生意能做。
幾位同志馬上就去了計算機房,随着隐隐約約一陣“滋滋滋”的打印聲過後,他們拿着數據跑了回來,面帶喜色。
宋總接過他們手中的數據掃了一遍。
“工作時間,X.Xs”
“平均推力,XXkN”
“燃氣壓力,X.XXMpa”
“噴氣速度,XXXXm/s”
“.”
在心裡用早已滾瓜爛熟的公式一算,宋總大喜:“好,按照這個數據,至少能打13~15km!”
這個能打多遠,指的是不考慮打中的情況下。
這個距離雖然比響尾蛇的17km多要差點,但是比原來的雷電-2,那是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
這個數據也很正常,裝藥結構本來就是仿制撿到的那枚響尾蛇,這回高振東甚至給他們弄來了響尾蛇原版的STD推進劑,不接近才有鬼了。
可是導研院的人不知道這個發射藥就是響尾蛇固發的原配發射藥啊,在試驗開始之前,膽子再大的人,也不敢想象能得到這麼個數據。
同志們高興得都跳了起來。
“這麼遠?不敢想象。
”
“誰能想到啊,這東西跟打了雞血似的。
”
“剛才是誰說推力比沖堪憂的?嗯?”
“是我,是我,來來來,臉給你,你盡管打,不用留手,哈哈。
”
“.”
這個時候,檢測發動機工作後狀态的同志那邊傳來一聲驚呼:“不好了,喉襯碎了!”
大家一聽,頭上好像被澆了一盆涼水,連忙圍了過去。
燒蝕過頭不是大問題,加厚一點就是,現在推力比沖都足了,有底氣!
可是碎了,那可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發動機的喉襯,還是用的最早高振東幫助東北碳研院搞的那種滲銅滲矽石墨,毛病都知道的,工作環境惡劣了,強度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