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振東這話,俞允成是承認的,看現在部裡的态度,說得誇張點就是,他哪怕就寫個名字和金額上去,部裡批準的概率也很大,就别說沒有具體過程這種小事了,一句保密需要就解決了問題。
主要是人家能出貨啊,這比什麼東西都硬,說服力都強。
遠的不說,就不久前單晶爐加矽單晶這一套成果,部裡就吃得飽飽的。
對于高振東當甩手掌櫃,讓他來寫材料,俞允成也是求之不得,這可是一手資料,不到那份兒上的人,想接手?美得你。
看都不給看一眼的好吧。
俞允成美滋滋的跑去做苦力的過程中,高振東這裡也迎來了又一批客人。
——1274廠的呂廠長和魯總工。
這兩位可是有點兒急不可耐,單晶爐剛搞完,他們就已經迫不及待的擊敗了在一旁虎視眈眈的1218廠,将在高振東帶領下開展半導體工藝研究的活兒攬了下來。
這一次,就是過來将前期的廠内資源調研工作結果通報一下,以準備下一步工作的。
高振東熱情的接待了兩人,仔細的研究了他們帶來的1274廠的現狀。
作為大毛子直接支援的那一批廠子之一,1274廠無疑代表了國内半導體工藝的最高水平,從他們的情況,就能很明确的知道國内的半導體制造工藝。
看完了1274廠的情況,高振東有一點摳腦袋,這廠子是真的是徹徹底底生産晶體三極管的,而且是那種比較原始的生産工藝。
這麼說吧,一塊兒幾毫米見方的矽片,在日後可以在上面做出一個CPU來,可是在這時候的大多數半導體廠裡,隻夠做一個三極管,甚至半個。
與日後掩膜、光刻、摻雜、金屬沉積等等一系列操作不同,這時候的國内,三極管是師從大毛子,三極管不是在一片矽片或者鍺片上經過多次摻雜得到PNP結或者NPN結,反而看起來像是把幾塊不同摻雜的原料疊在一起,得到PNP或者NPN結。
雖說這種工藝日後也在用,不過如果是想用在集成電路上,那明顯就是想多了,雖然58年的第一塊集成電路也沒好到哪裡去,可是至少沒有玩兒這種簡單粗暴的疊疊樂,雖然長得醜,但還是老實使用的平面晶體管的工藝,畢竟集成電路的标志之一,就是這種工藝了。
看來要搞的事情,還不少啊。
這就回到了前世在網上互噴的時候,最常見的話題——光刻機。
光刻機是一定要搞的,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工序,沒有這個,其他的CVD、PVD、氣體擴散、蒸鍍、摻雜這些技術都會失去意義。
從原理上來說就是,通過光刻技術,可以實現在指定區域進行摻雜、蝕刻、導線連接、形成工作結構等操作。
嚴格說來,說“光刻機在矽片上刻出電路”是不對的。
光刻本身是刻不出PN結,也形不成電路的,光刻隻是為PN結、導線連接、内部元件的按要求産生,提供了一個條件,它刻出的,是電路的雛形,以及提供保護。
就有點點類似我們在對工件噴漆的時候,會用報紙把工件上不需要噴漆的部分保護起來,僅此而已。
但是沒有這個保護,結果就好像在沒有蓋報紙的工件上噴漆,控制得再好,也會噴到不需要的地方去,這工件就廢了,更别說在矽片這小的螺蛳殼裡做道場了。
不過光刻機這玩意,高振東現在根本就不去想什麼紫外、極紫外光刻,浸潤光刻,多次曝光這些鳥玩意,整個技術環境根本支撐不了的。
他要搞的,就是用自己親手做出來的現成的東西——激光光刻,同時光刻制程,他根本就不去想多少納米,連微米級别都嫌高。
對他來說,甚至隻要亞毫米級别的就好,也就是100微米到10微米這個級别,能在1平方厘米的面積上,放下十來個乃至幾十個晶體管就行。
可别小看這個密度,已經能做很多事情了,尤其是對于DJS-60D乃至他規劃中的二代高性能計算機來說。
而且搞數字電路的都知道,有了合适的數字電路芯片,哪怕沒有計算機,也能玩兒出很多花活,用簡單的代價,實現很多控制需求了。
對于這個制程精度,随便什麼激光,其波長都是足夠小了,功率也比較容易實現。
至于極紫外光刻機,那是由于光刻制程小到一定程度的需求,而且功率很難做大,這時候想那玩意完全是做夢呢。
至于亞毫米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