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說的“大艦”,指的就是55年接收的4條老毛子07型火炮驅逐艦,海軍第一代“四大金剛”,其實就是四條普通的驅逐艦,但是在這個時候的海軍裡,已經是第一等的主戰力量了。
要是誰告訴這個時候的人,僅僅60年後,我們會有不隻4條“小火車”那種大殺器,哪怕再具備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人,都會說他吹牛筆不打草稿。
所以大家巴不得馬上就把導彈給它改裝上去,這個導彈比之國外的反艦導彈,現在并不顯落後,如果能改裝成功,那我們的反艦主戰武器的技術水平将一舉趕上國際同等技術水平。
總師道:“沒有問題,煤油和酒精的發動機設計是非常接近的,最大的區别是在結焦率上,煤油燃燒後結焦情況比酒精嚴重,但是我們既然已經明确了這個問題,那在設計中就會有針對性的處理,而且從我們這個彈的實際要求來看,這個問題影響并不大。
”
一次性使用,打幾十公裡的東西,這個問題還真是影響不大,三号遙測彈不是已經成功了嘛。
接下來,總師說的另外一個決定,徹底打消了大家的顧慮:“另外,經過論證,決定取消岸艦導彈的仿制,将反艦導彈合二為一,集中資源解決艦艦導彈的問題,岸艦導彈等艦艦導彈成功之後,再從海上陸。
”
其實最早從老毛子那兒引進的,是兩種反艦導彈,542岸艦導彈和544艦艦導彈,544就是軍迷們耳熟能詳的SS-N-2/P-15“冥河”,這東西可是世界上反艦導彈首殺紀錄創造者。
而542就有意思了,是老毛子的第一代反艦導彈,設計非常之複古,性能放在這個時候,也隻能叫一般。
有多複古呢,如果說544像一架小飛機,但是彈翼後掠角要大得多的話,那542就是一架小飛機,把它想象成小一号的無人化殲-5戰鬥機,就大差不差了。
這玩意的翼展,注意不是長度,高達4.6米!
對于這個決定,大家還是理解的,同時搞兩個性能相近的彈的仿制,無疑是浪費資源,艦艦導彈隻要成功了,上岸是非常容易的,完全沒有必要搞兩套東西。
因此,留下氣動外形和潛力更加優秀的544來仿制,就是必然的選擇了,畢竟544的外形上艦上艇上岸都是容易的,可是542那個樣子,對于我們來說,基本上就斷絕了上艦的可能了,更别說上艇了。
542最大的優勢就是射程,可是以我軍的條件,又用不上,而且這東西本身技術水平決定了它打得不怎麼準,80km的射程就更用不上了。
“那就太好了,這樣力量能集中起來,仿制544的把握就更大了。
”
“兩組人合一組,我就不相信酒改煤會出問題。
”
總師笑道:“現在大家知道我們在第一階段就徹底酒精改煤油的底氣哪兒來的了吧,除了三号遙測彈的成功,還有更加科學的研究決策帶來的更加充裕的技術力量。
”
從三号遙測彈的情況來看,動力系統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甚至還有進一步挖潛的可能,比如把射程進一步提高到50km。
而現在主要的問題,是怎麼打得準。
原版的544導彈在這個時候可以算得上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導彈,否則也不會在中東一出手就首開紀錄。
說起來也有趣,老毛子的很多武器,首開紀錄都不是它自己親手打的。
比如上面說到的反艦導彈首殺,是法老國用它的P-15在中東于1967年打出來的。
而世界上防空導彈的首殺,則是我們用它的S-75在1959年打出來的。
别看穗宗的導彈萬能論鬧了不少笑話出來,可是在那時候,老毛子的各種導彈的“初見殺”還真就挺牛筆的,不過由于當時技術原因,初見殺之後被針對也是非常容易,然後又得升級技術。
以防空導彈為例,基本上我們每打下一架U-2,背後就代表着兩方電子對抗技戰術的一次升級,别看我們窮,技術底子薄,可是在“複雜電磁環境”這一塊,起步還真就是王炸,至少戰績是鐵的事實。
“那現在壓力就給到齊工這裡了,電子系統是你們負責的,打得夠遠了,剩下的可看你打得準不準了啊。
”總師半開玩笑的道。
齊工卻是陷入了自己的沉思之中,聽見總師的話,回過神來:“啊,這個沒問題,544彈的制導系統,以我們的技術能力還是能夠得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