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工委在高振東做前期工作的時候,也出了不少力,把現有相關裝備的材料都給了他一份。
好在步兵戰車這東西是個大路貨,與其相關的比如現有火炮技術資源這些,不涉及太深太敏感的東西。
有對海空火炮比較了解的同志,對高振東這個說法表示贊同。
“的确,高主任這個想法不錯,海軍的北邊25毫米炮的确要合适一些。
”
“嗯,而且空軍的37炮已經在随配裝戰鬥機準備停産了。
”
隻有使用方的想法不太一樣:“那啥,我們能不能整個100炮上去?”
你這是想要BMP-3是吧,高振東差點笑出聲來。
不過他還是解釋道:“這麼搞,搞來搞去就搞成突擊炮了,暫時技術和資金上,都不太适合。
”
使用方有幾分遺憾:“也是,以後再說,以後再說。
”
高振東還是解釋了一下,其實他也認為炮塔高點,甚至車體高一點在未來作戰環境下不是什麼大問題,不過這個現在可不能說。
“都打到炮塔上了,高點矮點區别也不大了。
”
有的同志在深思熟慮以後,還是提出了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上面頂個大炮塔,這樣會不會造成整車投影過大,增加被彈面積?”
這和真正意義上的無人炮塔有點區别,但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炮塔被擊中時人員的傷亡。
“你剛才說的那個反坦克導彈.”
“可以通過設計手段解決的吧,把車體做矮一點。
”
散會後,使用方代表一臉的滿意,一副得了新玩具的表情。
“您能不能像步兵戰車一樣,也推動推動?”
“應該問題不大,增加不了太多。
”
“增加一點還是值得的,而且我們可以把凸出的炮塔,盡量設計為容納機械部分,人還是在車體内操控,就算光電系統暫時不成熟,我們也可以用潛望式瞄準系統來解決嘛。
”
機動性:最高速度60~70km每小時,履帶式行走機構,連續最大行程500~600km,可以無準備直接浮渡,浮渡速度6km每小時。
高振東哈哈大笑:“原來你們盯上了這個東西?這個我隻是知道有,但是具體的情況,國内的發展,我就不太清楚了。
”
最終會議通過了關于研制第一代步兵戰車的決議,由防工委随後組織廠所進行研制。
最終,大家商定了步兵戰車的初步指标。
對于這個建議,使用方大為高興:“對對對,這樣即保證了火力,又能提升人員的生存性。
”
防禦:正面能抵禦其自身25mm機關炮穿甲彈射擊,側面和後方要求能抵禦12.7mm機槍穿甲彈射擊。
其他同志想了想,紛紛回答。
對于反坦克導彈的發展,高振東還是比較清楚的,自己不用推動,2年後也上馬了,反而最大的問題是性能,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基本沒有形成真正的戰鬥力。
高振東笑道:“客氣了,什麼事兒,你說。
”
火力:主武器為25mm機關炮,副武器為7.62mm機槍,搭載步兵通過車身射孔提供補充火力。
看見高振東,使用方代表先敬了個禮,然後對着高振東道:“高主任,有個事情我向您打聽打聽。
”
一直到了73年開始仿制,79年才定型的赤劍-73型反坦克導彈,才算是有了正兒八經能用的反坦克導彈。
别看赤劍-73的型号裡年份是73年,其實真正定型,是在79年。
那段時間的很多裝備,都有這個情況,型号裡的年份要比實際定型年份早得多。
想到這裡,高振東笑道:“同志,我是搞材料和自動的,推動步兵戰車,算是機緣巧合,恰逢其會,可是導彈離我的本職有點距離啊。
”
看見使用方代表有些失望,高振東又補充道:“不過我估計可能很快就會推動這個事情了。
這個事情,主要還是要由你們來推動,你們的要求是最受重視的,當然,如果碰到合适的機會,我也可以提一下。
”
使用方代表連連稱是,腦袋裡在想怎麼去推這個事情。
高振東離開防工委,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心情非常好。
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還有電渣重熔和身管自緊會帶來的火炮射程和威力的提升,算是為未來幾十年常規軍事安全方面最大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途徑。
——北方的老毛子。
在未來30年内,國内受到壓力最大的,一直都不是空中和海上,而是地面上,在北邊屯兵百萬的老毛子。
雖然受遠東冰原上脆弱的補給線路的限制,當時的老毛子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