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1章 風吹那啥涼?

首頁
    東點點頭:“不少,你想問什麼?” “那降溫你們應該有所研究吧?” “降溫?降什麼的溫?鋼闆?”林連偉這個問題有點兒沒頭沒尾,高振東也隻能撿着自己熟悉的說。

     林連偉的工作有保密要求,不能直說,想了想,他組織了一下語言,用盡可能明白的話向高振東描述。

     “一個不大的器件,要降到比環境溫度更低,甚至說越低越好。

    ” 這還是沒說完整啊,高振東隻好嘗試着問。

     “液冷?” “不行,不能浸泡。

    而且就算走散熱片,全套液冷重量也大了。

    ” “風冷?” “不行,降不到環境溫度以下。

    ”回答這一句的時候,林連偉心中想的是,風倒是大,但是非但降不到環境溫度以下,反而會有氣動加熱。

     “液氮?” “成本高,不耐存儲,可靠性差。

    ” “半導......”不對,這個不能問,這東西1960年左右才出現,而且半導體制冷片的熱端還是要散熱的,這樣搞就成了達文西的太陽能手電筒,完全的廢物了。

     高振東想了想,試探着問:“要求體積小重量輕?” “對,還要高可靠,不耗能,耐存儲。

    ” “耐存儲?存多久?是要重複使用?” “存幾年吧,一次性。

    ” “固定使用?” “移動。

    ” 這些要求,有點像什麼來着?聽着有點耳熟。

     高振東仔細想了想現在的年月,再想想他去的是十二機部的研究院,腦中恍然大悟,知道他要的是什麼東西了,難怪他不能直說。

     ——空空紅外格鬥導彈的紅外導引頭制冷!! 作為軍迷的高振東,對國産空空導彈的沿革還是比較清楚的。

    雷電1就不說了,仿制的老大哥K5M,但是K5M自己都是不能用的貨。

     58年,在沿海發現了一枚海峽對岸戰鬥機在空戰中發射的花旗國AIM-9B“響尾蛇”紅外格鬥導彈,基本完好,國内曾組織測繪仿制,但是因技術薄弱未果,後來的雷電2空空紅外格鬥導彈是67年仿制的老大哥K-13,有趣的是,K-13的誕生,和上面提到的那枚“響尾蛇”有很大關系。

     林連偉他們搞的,可能就是這個事情,硫化鉛紅外導引頭的靈敏度不夠,無法追蹤紅外信号,需要制冷提高溫差才行。

     别說59年了,就是到了67年仿制成功的雷電2,同樣存在這個問題,隻是沒那麼嚴重,這個問題的基本解決,要到78年開始的雷電2乙型改進型才解決掉。

     雖然猜到了,但是高振東卻不能直接說。

     好在早期紅外導引頭的制冷技術原理,他是知道的。

     他裝着想了一會兒,才開口:“伱說的這個要求,基本上和我們廠的降溫環境條件完全不同啊。

    ” 眼看林連偉面露失望,高振東才接着道:“不過我倒是知道一個辦法。

    ” 林連偉大喜:“什麼辦法?” “壓縮空氣,如果要高可靠耐存儲的話,那就用壓縮氮氣。

    ” 剛剛才高興起來的林連偉又洩了氣:“你這不還是用氣吹散熱面麼?和風吹涼的有什麼區别。

    ” 高振東拿出一張紙:“嘿嘿,你的方向想錯了,聽我的,沒錯的。

    ” 說完,高振東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