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6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

首頁
    冬雪初融,萬物複蘇。

     天子榮二年的春天,随着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而悄然降臨在了關中大地。

     春二月下旬,劉榮于長安東郊的社稷壇,完成了自己皇帝生涯的第一次籍田禮; 同一時間,皇後曹淑——曹皇後,也帶着公卿百官、功侯貴戚們的正妻,于椒房殿完成了劉榮這一朝第一次親蠶禮。

     ——籍田者,天子親挽犁以開籍田,以身作則,勸天下民男勤耕; ——親蠶者,皇後親剝蠶繭以成絲,以身作則,勸天下民婦勤織。

     這,便是後世人認知中,封建時代最理想的小農社會運轉模式:男耕女織。

     隻是不同于後世人刻闆印象中的‘農民會自發這麼做’:男耕女織,不單是封建社會的普世價值,也同樣是封建政權大力倡導、推崇的社會模式。

     天子親耕,皇後親蠶,更是以最直白的肢體語言告訴天下人:就算是皇帝、皇後兩口子,那也得男耕女織! 你兩口子憑啥不啊? 是你比皇帝多長條胳膊,還是你媳婦比皇後多長了條腿啊? 既然是以身作則,為天下人樹立榜樣,此時自然是以極快的速度,傳遍了漢室天下各地。

     渠道也很簡單:各地方郡縣官府,于府衙外的露布上張貼告示,并專門派去文士,将告示上的内容宣讀三日。

     然後,全天下的人就都知道在長安,皇帝、皇後兩口子‘男耕女織’了…… 籍田禮、親蠶禮,以及同一天舉行的祭天、祭祖,每年都是那麼套流程,倒是沒什麼好說的。

     隻是在劉榮結束這一天的忙碌,于午後疲憊的回到未央宮時,漢家軍臣期待已久的——匈奴使團的消息,便準時出現在了劉榮的禦案之上。

     “去河套了?” 端坐于禦榻之上,皺眉看了看手中,那卷由榆侯栾布親筆所書的奏疏,劉榮如是發出一聲疑問; 待仔細看過疏奏,又垂眸思慮片刻,才将手中竹簡遞到身旁,由宮人帶去給殿内衆公卿大臣穿越。

     “說是軍臣,打算于開春之後,按照匈奴之俗,率領單于庭本部北巡。

    ” “在離開幕南之前,軍臣希望能與我漢家‘再修盟約’。

    ” “——說是‘再修盟約’,卻絕口不提和親,及我漢家送嫁公主時的陪嫁。

    ” “軍臣,是在求和。

    ” ··· “且此番,軍臣的使團并沒有如往常那般,自雁門關請朝,又或是自北地、上、代叩關。

    ” “在失去河套短短一個冬天之後,派求和使者自河套聯絡我漢家,此間姿态,也不可謂不低。

    ” “隻是此番種種,其間意味,多少有些耐人尋味……” 劉榮話音落下,丞相劉舍也已經是大緻看過了竹簡上的内容。

     對于劉榮的看法,劉舍也是深以為然的沉沉點下頭。

     ——單看這封奏疏,其實看不出來什麼問題。

     在這篇奏疏中,栾布主要描述了匈奴單于:軍臣借使者之口,向漢家表達的主要意圖。

     内容四平八穩,軍臣的姿态擺的很低,卻也非常符合戰敗方的領導者,于戰敗後想要求和時,所應有的姿态。

     栾布也淺嘗遏止的表示:軍臣這般低的姿态,是自有漢以來,匈奴單于在面對漢家——準确的說,是匈奴單于在面對任何人、任何勢力時,都不曾有過的‘謙卑’。

     如此說來,一切似乎都極為正常。

     但隻需要從未央宮石渠閣中,随便翻出一份往年的匈奴國書,又或是轉呈匈奴單于意圖的将帥疏奏,二者一對比,就能很快發現異常。

     ——匈奴人最硬的,從來都不是手裡握着的刀,而是長在臉上的嘴! 雖然自太祖劉邦鼎立漢祚至今,匈奴人幾乎沒怎麼在漢家身上吃過大虧,但也依舊無法令人忽視匈奴人,那好似與生俱來的嘴硬。

     太祖高皇帝五年,漢匈平城一戰,匈奴冒頓單于突襲在先,策反韓王信在後,算是占得先機; 但在太祖高皇帝禦駕親征,并奔赴代、趙之後,冒頓先前的戰果,幾乎是原封不動得全吐了出來。

     至此,漢匈雙方打成了平局。

     之後的戰役下半場,冒頓誘敵深入,将太祖劉邦圍困于白登山,算是又得一酬; 但漢軍主力緊随其後的反包圍,又迫使冒頓主動放開包圍圈不說,還忙不疊逃出了漢軍主力的反包圍圈。

     至此,雙方再次打成平局。

     随後的戰役收尾階段,漢軍上下雖然盡為‘陛下陷困白登,險些落難’的屈辱氛圍所充斥,但該做的事,漢軍将士也還是半點沒含糊。

     ——複代北,收雲中,更是将匈奴人插入漢家北郡的勢力、眼線鏟除大半! 到這裡,漢家其實已經算是小勝。

     隻是彼時,太祖劉邦一來,因自己輕敵冒進,以至于身陷白登而感到尴尬、屈辱; 二來,是一場平城戰役打下來,劉邦也大概明白:和來去如風的匈奴人打,除非絕對的實力碾壓,否則,沒個十幾二十年,根本就分不出來勝負。

     考慮到彼時,關東異姓諸侯還各懷鬼胎,漢室内部暗流湧動,漢家本身又是建立在廢墟之上,百廢待興。

     說白了,就是即便打得過,也完全耗不起。

     考慮到這種種因素,劉邦最終決定退讓一步:與匈奴人握手言和! 在握手言和——即‘結盟’的同時,明确以長城為漢匈雙方分界線,并行和親穩住匈奴,好為漢家處理内部問題,争取到足夠的時間和戰略空間。

     以上,就是漢匈平城戰役最精簡、最通俗的總結概要和複盤。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平城戰役,漢家沒輸; 非但沒輸,還多少占了點便宜! 若非自己内部有問題——有異姓諸侯需要處理,且漢家急着進入穩定發展期,平城戰役甚至很可能繼續打下去,而且絕非匈奴人想握手言和,就能就此打住的! 就這麼一場戰争,漢家無論是在社會輿論,還是在史料記載上,都從不曾有隻言片語提及‘沒輸’‘占了點小便宜’之類的字眼。

     非但沒有實事求是的給出‘小勝’的結論,反而營造出了舉國上下屈辱、悲憤,後世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