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8章 盛世的另一面

首頁
    太年輕啦~ ——沒了您兩家,俺們這河東郡,那是一件事兒都辦不成呀! ——還請您兩家,原諒我這個年輕人的一時錯漏…… 見郡守如此識趣,楊、暴兩家也不拿喬,第一時間讓郡衙恢複了正常運轉。

     而後,便是對這個年輕不懂事的郡守苦口婆心的說:哎呀~都是誤會~ 您是長安派來的郡守,那就是俺們河東的天啊~ 可是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要想治理好河東郡,您還是得仰賴俺們這些‘良紳’來辦事兒啊…… 至此,合約達成。

        ——河東郡守以‘不插手政務’,尤其是不侵犯楊、暴兩家利益為條件,換得楊、暴兩家的支持。

     而楊、暴兩家得了權,正事兒卻也不耽誤——稅、賦也好,勞、役也罷,都給辦的妥妥帖帖。

     如是數年,郡守‘垂拱而治’愣是垂出一樁又一樁實打實的政績,很快便升遷離去; 而後,楊、暴兩家再次派人攜重禮登門,拜訪新到任的河東郡守…… “有些話,孫兒不便明說。

    ” “但依皇祖母之閱曆,瞧明白這點事,總還是不在話下的……” 對于窦老太後‘是否對關東地方郡縣,在關于陵邑制度的工作上感到不滿’的詢問,劉榮并沒有直接作答。

     隻如是隐晦答出一語,便就劉榮苦笑着搖了搖頭,自顧自說道:“太祖高皇帝筚路藍縷,立我劉漢國祚,乃告天下:商者末業,其害,尤甚于魯地之腐儒!” “乃谕:賈人不得衣絲乘車,别居另冊,以為,有别之民也……” “又置陵邑之制,廣遷關東地方豪強、二千石不能治者于陵邑,以實關中、以固國本。

    ” “——太祖高皇帝七年,又孝惠皇帝八年、呂太後八年;” “凡有漢二十五載,我漢家賴陵邑之制,而使關東無豪強之禍、地方無宗族之患。

    ” ··· “及至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繼大統,卻為陳平、周勃等老臣掣肘,更齊悼惠王諸子虎視眈眈、居心叵測于關東。

    ” “為得保宗廟,太宗皇帝不得已,先廢山澤之禁,後除鹽鐵官營,更許民私鑄銅錢。

    ” “——世人皆曰: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凡諸夏之民,海内升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 “又太宗皇帝行仁德之政,使民得其食、其衣,賈得其産、其利;” “如是二十七年,天下百廢俱興,工、商之民,皆猶如魚得水。

    ” “然此間之弊如何,天下百姓民不知,公侯貴戚不顧,公卿百官知而不敢言。

    ” “便是孫兒,亦不敢以逆耳忠言,而有傷太宗孝文皇帝之遺德……” 如是一番話,不單是讓窦老太後陷入了沉思,也同樣讓劉榮,陷入了一陣漫長的沉默之中。

     毋庸置疑的是:作為華夏封建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的貢獻,主要集中在開創者,即‘文景’二字的‘文’。

     而太宗孝文皇帝在位年間,華夏文明的狀态,完全用‘寬松”二字來徹底概括。

     宗親諸侯? ——隻要不舉兵謀反,随便你! 什麼開礦鑄錢、冶鐵,什麼開海煮鹽——哪怕擺明一副要造反的模樣,長安朝堂對你的寬容,也能一直維持到你正式扯旗的那一天。

     底層農戶? 那就更不用說了。

     沒吃的了,那就上山打獵——太宗皇帝賞你飽腹! 沒柴燒了,那就上山伐木——太宗皇帝賜你溫暖! 甚至于,沒錢花了,太宗皇帝也賜你富足——随便熔點銅器,大概澆鑄成錢樣兒,伱就有錢花了! 尤其真正關乎底層百姓切實利益的稅、賦,更是成為了文景之治最堅實的基礎。

     ——漢文帝在位二十七年,其中有足足十三年,完全免除了全天下人的農稅! 剩下十四年當中,也有足足十一年農稅減半,隻行三十取一的超低稅率! 便是以十五取一的法定稅率,完整收取農稅的那三年,也完全是為了避免天下人習以為常,真把太宗孝文皇帝仁慈的農稅三十取一,當成是‘本就該如此’。

     這是農稅; 而漢家法定的口賦:每人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錢,也已經被天下人默認為每三人一算,每人每年四十錢。

     因為自太宗皇帝四年至今,漢家再也沒有按照法定的數,收取過一百二十錢的口賦; 以至于天下人——尤其是太宗皇帝晚年出生的人,大都認為漢家的口賦,從來都是每人每年四十錢…… 宗親諸侯肆意妄為,底層民衆的生存環境也相當寬松; 相應的,工商業發展,以及地方豪強富戶的發展壯大,自也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文景之治——尤其是太宗皇帝那二十多年,一道極為‘亮眼’的風景線。

     文景之治,對于底層百姓是盛世,對于豪強富戶,也同樣是盛世。

     曆史上長達五十年,本時間線也足有三十多年的文景之治,更是成為了豪強富戶迅速完成原始積累,并在地方構築盤根錯節的勢力,從而為禍一方的史詩級溫床! 所以,對于窦老太後的提問,劉榮的回答是肯定的。

     ——過去三十年,漢家的陵邑制度,就算沒有完全停擺,其效能也早已大打折扣! 過去三十年,許多早就該遷居陵邑的豪強富戶,在地方郡縣官員的庇護之下,一次又一次躲過了強制遷移; 積年累月之下,别說二十萬——便是如今的關東,有三四十萬人屬于‘豪強’标簽,劉榮也完全不會感到奇怪! 而此番,劉榮出手就是一座一步到位,可容納二十萬人的茂陵邑,幾乎是直言不諱的告訴天下人:對于我漢家過去三十年的陵邑制度,朕極其不滿! 隻是此事,畢竟關乎到太宗孝文皇帝名聲,乃至于‘文景之治’的曆史評價; 劉榮再怎麼愣頭青,也總得先和老太後商量商量。

     ——商量商量怎麼搞,才能在确保陵邑制度成重新發揮‘國運調節器’之效能的同時,最大程度規避此事,對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影響。

     誠然:太宗孝文皇帝,已經成為了一個曆史名詞。

     但劉榮姓劉。

     孝景皇帝劉啟的劉; 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劉; 自然,也是太宗孝文皇帝:劉恒的劉。

     維護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形象,對于劉榮——對于太宗皇帝這一脈的每一位漢天子而言,都是根本不需要思考的政治本能。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