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長安侯所說的幕南、幕北二十二部,共計三十七個萬騎,在朕看來,也多少有些誇大其詞了。
”
“——折蘭、樓煩、白羊三部,是匈奴單于庭鎮壓幕南各部,制衡駐紮在南池的右賢王,以免幕南割據的三駕馬車。
”
“軍臣就算是将這三個部族都帶來,也不可能将這三個部族的六個萬騎——即所有兵力都帶上。
”
“這三個部族各兩個萬騎,共六個萬騎,至少有兩個會被軍臣留在幕南,以免激戰正酣之時,幕南生出變數,軍臣後院失火。
”
“尤其是在右賢王伊稚斜,很可能被軍臣勒令留守南池的前提下,這一點,更是毋庸置疑的。
”
···
“再說幕北;”
“金山、休屠、林胡三部,之所以會各擁有三個萬騎——比折蘭、樓煩、白羊這‘三駕馬車’都還各多一個萬騎,是因為這三個部族,常年駐紮在匈奴版圖極西,與大宛接壤之處。
”
“唔,便似我漢家的燕、代、趙,類似匈奴西版圖的戍邊王。
”
“金山部,更是常年累月的同大宛人征戰,根本抽不出時間、精力畜牧,故而隻得由單于庭負責供養其部衆、軍隊。
”
“故而,這三個部族——幕北這三個‘戍邊王’,軍臣也不可能盡發其兵。
”
“三部各出一個萬騎,以壯聲勢,或許會有;”
“三部各出兩個萬騎,隻怕大宛人就要不安分。
”
“三部各三個萬騎盡出,那無論戰果如何,等軍臣在明年開春之後,重新自幕南北巡至幕北之時,隻怕大宛人,早就将幕北給攪的底朝天了……”
說到這裡,劉榮也不由得深吸一口氣,從身旁的葵五手中,重新接回那卷來自草原的密報。
又看了看,才頭也不擡的一擺手,示意郦寄繼續說下去。
得了劉榮授意,又有劉榮方才那番話,為密報的内容擠了一波水分,殿内衆人也算是徹底安下了心。
——不到二十萬,那就好辦了。
漢家上下,可是早就做好了漢匈大決戰的心理準備!
既是大決戰,那雙方投入的兵力,就不大可能低于二十萬。
要知道五年前,吳王劉濞舉兵謀逆,聯合關東各宗親諸侯‘誅晁錯,清君側’時,單就是劉濞的吳國,就拉出了足足二十萬叛軍!
雖然這二十萬兵馬,是劉濞盡發吳地年十四以上、六十二以下的男丁——幾可謂傾家蕩産才湊出來的,但也足以說明問題。
二十萬,說少不少,但對于漢家的君臣而言,漢匈一旦大興幹戈,那匈奴人在前線擺出二十萬大軍,還算不上出乎漢家君臣上下的心理預期。
更何況即便這二十萬,也還是有或多或少的水分在其中……
“如此說來,金山、休屠、林胡三部,大概率隻能各出一個萬騎。
”
“折蘭、樓煩、白羊三部,也最多隻會調總共四個萬騎,參與這場戰争。
”
“——少了這六部的八個萬騎,便是少了四萬八千。
”
“餘下各部,就算真如長安侯所言,都無一或缺的被軍臣調動,參戰兵力,也不過十五萬而已……”
至此,漢家最高決策層對這場戰争當中,匈奴人投入的兵力預估,便算是得到了最終定論。
——抛開單于庭本部,以及左右賢王本部的‘監軍’,匈奴人此番投入的作戰部隊,總兵力在十五萬以内。
那接下來,自然就是漢家根據敵人的兵力投入,來做出相對應的應對,已做出性價比最高的兵力投入。
“十五萬大軍,至少有兩到三萬要分兵雲中,再兩到三萬佯攻上郡,以免代地得到支援。
”
“剩下十萬大軍,盡數自代北來攻……”
以漢家軍方現存資曆最高、能力最強者的身份,對這場戰争做出自己的判斷之後,郦寄一個眼神,便把話題交還給了端坐禦榻之上的劉榮。
便見劉榮皺眉思慮良久,才站起身,來到殿側那張懸挂于半空中的巨大看禦前。
待殿内衆人也跟上來,劉榮方抓起一杆漆黑長棍,朝着堪輿上的左上方指了指。
“代北,以武州塞為前哨預警,馬邑為趙長城一線的戰略要點。
”
“馬邑之後,便是樓煩縣,再往南,便是當年,太祖皇帝與冒頓會獵的平城一帶。
”
“——此戰,即然雙方都已明牌,匈奴人無法采取突襲,那戰場就沒必要放在趙長城以内。
”
“尤其此戰,我漢家的戰略目的,并非在代北戰線取得成果,而僅僅隻是固守代北防線,不讓匈奴人踏足趙長城以南。
”
“如此說來,以五萬左右的兵力駐守馬邑,再以同等數量的軍隊駐紮樓煩,以為馬邑後援,當足矣應對匈奴人在代北戰線的攻勢。
”
聞言,在場衆人紛紛點下頭,無疑是認可了劉榮的戰略判斷。
馬邑,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時,便已是漢家北方防線的戰略重鎮。
西起上郡,東至燕、代之交的整條趙長城,有且隻有馬邑以南的數裡缺口,可供匈奴人踏足漢家版圖。
在太祖高皇帝封韓王信之後,馬邑甚至一度成為韓王信的都城!
這樣一座本就是邊關重鎮,又曾為一國之都的城池,以進攻方一半的兵力駐守,已經足矣。
更何況馬邑背後的樓煩,還另有五萬兵力作為後援、響應;
有這十萬兵力負責馬邑一線,迎接匈奴人十萬作戰部隊的攻城、攻堅——攻守雙方兵力持平!
在這個前提下,若還是守不下來,這仗也不用打了,還不如劉榮直接國書一封,向軍臣上表請臣。
馬邑一線,以十萬兵力防守;
剩下的,便是北地方向……
“剩下的,諸位将軍下去之後,再好生商議一番。
”
“——此戰,關乎我漢家國運,更關乎我諸夏未來百年之興衰!”
“朕,不得不慎,而重之……”
···
“再傳令少府内帑、相府國庫。
”
“以大軍二十萬,作戰半年為預算,準備軍糧、醋布,又軍械、糧草等一應辎重。
”
“最晚不超過秋七月十五,此戰所需一應辎重,都必須從長安起運!”
“至晚于秋八月十,首批辎重必須先一步抵達戰場,以備各路兵馬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