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6章 公主,耗子尾汁

首頁
    幾年的重大慶典、政治活動時遠遠見到過幾次; 退一萬步說,就算窦嬰真對當代平陽侯的妹妹、上一代平陽侯的幼女有什麼‘知解’,又怎麼可能敢承認? 咋? 劉嫖鬧着一出,是嫌窦氏外戚人太多了? 還是嫌窦嬰活太久了? 咋說二人也還算沾親帶故,怎說起話來,真就不過一下腦子? 暗下裡吐槽了好一會兒,又重重呼出一口濁氣,窦嬰才算是勉強按捺下胸中惱怒。

     又作勢沉吟片刻,最終決定:借着這個機會,為劉榮做點什麼。

     就算無法打破劉嫖的美好幻想,也至少要讓劉嫖認識到:滄海桑田,今非昔比。

     如今的天子榮,早就不是曾經,要用盡全身力氣,才能逼劉嫖吃下啞巴虧的公子榮,又或是後來的太子榮了。

     ——劉榮,确實得喚劉嫖一聲姑母; 但和窦嬰半看老太後顔面,半看禦史大夫之職的面子,才願意勉強給劉嫖好臉色一樣; 天子榮願意容忍劉嫖,一半看的是老太後的面子,另外一半,是念及姑侄二人血脈相連。

     “孝惠皇帝五年,初代平陽懿侯曹參病故;” “世子曹窋襲爵,蒙父蔭,由孝惠皇帝用為郎。

    ” “呂太後年間,二世侯曹窋于呂産、呂祿等往來密切,更對呂太後恭敬有加,以至官拜禦史大夫,列漢亞相。

    ” “——諸呂謀亂之時,曹窋雖未從賊,卻也不曾聯合陳平、周勃等元勳功侯誅賊。

    ” “待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繼大統,曹窋罷官還鄉,就此歸養……” 對于劉嫖的試探,窦嬰先是答非所問的簡單講述了一下平陽侯家族前兩代的興衰。

     ——很好講,第一代興,第二代衰; 興、衰的緣由也是一目了然:曹參從龍開國,平陽侯興,曹窋站錯了隊,平陽侯衰。

     而後,窦嬰才若有所思的低下頭,繼續往下道:“太宗皇帝後元三年,二世侯曹窋故,谥:靜侯。

    ” “世子曹奇襲爵。

    ” “——早在太宗孝文皇帝年間,我同侯世子曹奇,便已是頗有往來。

    ” “待侯襲爵,也曾登門拜訪過三世侯曹奇。

    ” “直到先孝景皇帝三年,三世侯曹奇故,谥簡侯,世子襲爵。

    ” “自如今的四世平陽侯曹壽襲爵,我便沒再登過平陽侯府的門了。

    ” ··· “畢竟早先,我隻是與三世侯曹奇彼此引為友人,對于三世侯的子嗣,我并不曾有過太多接觸。

    ” “再加上三世侯襲爵之後,僅僅七年便病故,如今的平陽侯曹壽又才剛及冠;” “許是喚我一聲世伯,平陽侯放不下情面,偏偏又比我年少許多,實在無法同輩論交?” 如是說着,窦嬰也不由得苦笑着搖了搖頭,似是為自己和平陽簡侯的後代無法繼續保持密切聯系,而感到有些遺憾。

     自顧自長籲短歎片刻,窦嬰方故作無奈道:“簡侯彌留之際,曾将世子囑托于我,言:世子襲爵,若逢難,望君不吝相助。

    ” “——早年間,簡侯于我有些恩情,這份囑托,我不敢辜負。

    ” “若日後,平陽侯果真逢難,我肯定是要竭盡所能,救上一救的。

    ” “至不濟,也要争取為簡侯保留一家血脈,以免簡侯在天有靈,卻無有三牲血食供奉,自此斷了香火傳承……” 這番話,窦嬰看似是在追憶過往,卻明顯是說給劉嫖聽的。

     事實上,窦嬰和已故三世平陽簡侯:曹奇之間,關系并沒有嘴上說的那麼好。

     頂天了去,也就是二人同座一席喝過酒,又在氣氛尴尬的時候聊過幾句天。

     凡是能跻身功侯圈子裡的人,隻要不是情商太低,又或是和什麼大人物結了仇,便基本都能處成這種關系。

     窦嬰同劉嫖說這些,甚至不惜編造出‘我得保平陽侯家族血脈不絕’這樣的謊言,自然不是為了标榜自己和平陽侯家族之間往來密切,并以此交好未來的皇後家族。

     而是想隐晦的告訴劉嫖:我和平陽侯家族,是絕對不可能處在對立面的。

     你腦殼有包,想為了女兒的皇後之位和平陽侯家族死磕,可千萬千萬别覺得我能幫你一把! 我非但不會幫你,甚至可能要反過頭來,幫人家到你這裡說和、斡旋…… “卻不曾聽聞王孫,竟與簡侯曹奇有如此淵源?” “想來,早在太宗皇帝之時,王孫便已是故交知己遍天下了吧?” “——也是;” “再怎麼說,也是天下聞名的大儒~” “若是連家道中落的平陽侯都搭不上線,也就妄為我漢家的‘窦王孫’了……” 劉嫖自然聽得出窦嬰的言外之意。

     隻是最終,劉嫖還是按捺不下心中不甘,又實在不敢拿其他人——如老太後、天子榮出氣; 便隻得用如是一番誅心之語,來拿窦嬰陰陽怪氣的宣洩一番。

     本以為窦嬰就算惱怒,也不會因此而駁了老太後的顔面; 卻不料窦嬰聞言,隻怒極反笑的自顧自搖起頭。

     一邊譏笑搖頭,一邊也已是從座位上起身。

     旋即毫不顧忌禮數的昂起頭,目光直勾勾凝望向劉嫖目光深處,就好似是要把劉嫖的靈魂看穿,甚至是刺穿! 許久,窦嬰那已近乎冰冷的淡漠語調,才終于傳到了劉嫖耳中。

     “館陶主意欲何為,在長安,幾可謂婦孺皆知。

    ” “隻有一言,好叫館陶主知曉。

    ” “——德不配位,反受其害。

    ” “館陶主欲使女入主椒房,阿嬌翁主或有德,或無德;” “然翁主無緣椒房者,非翁主無德,而乃館陶主無此洪福也。

    ” ··· “雖非族親,卻也終究還是要看在老太後的份上,再送館陶主一句話。

    ” “——平陽侯一脈,是陛下再三遴選後選定,并勢必要扶植的後族。

    ” “陛下當時的原話是:如今的四世侯曹壽,放浪形骸,舉止跳脫,務當嚴加管教;” “如若不然,待朕百年、新君繼立,放着這麼一個行為不撿的外祖父,日後的漢天子,可就要怪朕這個‘先帝’,沒能為子孫掃清朝中奸佞了……” “吾,言盡于此。

    ” “館陶主,好自為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