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0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

首頁
    本沒有浮斬的事兒…… “我漢家的軍功核準制度,已經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 見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反複傳閱着那兩卷竹簡,劉榮也沒再繞彎子,直接擺明了自己的意圖。

     而在劉榮亮出這個态度之後,衆人這才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劉榮為何要将另外一卷竹簡,也交由衆人查閱。

     ——相比起先前,那卷記錄着典屬國公孫渾邪,拐彎抹角‘誇贊’李廣的奏疏,第二封奏疏上的内容,便多少有些老生常談的意味了。

     奏疏的作者是一位平平無奇,甚至都不曾聞名于廟堂的禦史。

     不同于後世,動辄風聞奏事,怼天怼地怼空氣——惹急了連皇帝都能參上一本的禦史,如今漢家的禦史,尚且還不是‘言官’。

     準确的說,如今漢家的禦史,并不負責監察百官,而是負責觀察漢家上上下下的制度、狀況,以及地方郡縣的運轉。

     發現制度的不合理之處,又或是某件事在漢家現有的體系下,合理合法的得出并不妥當的結果時,禦史們便會上奏禀明。

     漢家的禦史,是整個政權的鏡子,是整個王朝的觀察員。

     每每出現關乎王朝興衰的制度漏洞,禦史們便會中肯的指出問題所在。

     當然,僅限于指出問題。

     至于問題如何解決,還是要朝堂公議,以得出解局之法。

     而這第二封奏疏中所提到的問題,便是和李廣的狀況截然相反的另一個極端…… “猶記得當年,太宗孝文皇帝召見馮唐,卻被馮唐以‘得鎮國之将而不知用’的話語譏諷。

    ” “太宗皇帝問其故,馮唐便提到彼時的雲中守魏叔,因虛報斬獲首級,而獲罪下獄一事……” 丞相劉舍怅然一語,一旁的禦史大夫岑邁也是一聲悠然哀歎,面帶唏噓的緩緩點下頭。

     “想魏叔何等英雄?” “得太祖高皇帝恩重,進為雲中守,駐城北牆更北、草原腹地百裡,群狼環伺之地,卻不曾使雲中城哪怕有半門被破。

    ” “——那幾十年,雲中郡就算是軍民皆有傷亡,但匈奴人在雲中城下丢下的屍體,難道會更少嗎?” “要知道就連當時的匈奴單于,狄酋攣鞮冒頓都曾說:雲中城雖然像是個釘在草原的釘子,但要想拔掉這顆釘在匈奴心髒上的釘子,卻很可能需要付出匈奴滅亡的代價……” ··· “被匈奴人塑造神像,朝夕祭拜的,又何嘗隻有他一個李廣?” “可恨北蠻奸詐,一個搶屍可盡得陣亡者之财的制度,就讓我漢北之軍,再難得匈奴首級以證武勳。

    ” “魏叔不過誤報首級兩顆,便落得個身陷牢獄,數十年苦勞盡做雲煙散。

    ” “至于浮斬之制,更是屢屢讓我漢家的鎮邊宿将,因匈奴搶屍之俗,而終身不得重用……” 随着岑邁這一番話道出口,原本還算輕松惬意的氛圍,頓時就有些沉重了下來。

     而在衆人沉默之際,從進入宣室便不發一言——甚至平日裡都少言寡語的大理趙禹,也終于難得開了口。

     “李廣為雁門守,三年得斬匈奴首級四十一級,麾下戰殁者卻數以百計!” “若是算浮斬,便是他李廣生的三頭六臂,也不夠我廷尉……” “額,都不夠我大理砍的。

    ” 說着,趙禹便擡起手中,那第二卷竹簡揚了揚。

     “再看北地守程不識,血戰朝那而不退,至今都沒有讓匈奴人,将哪怕一兵、一卒送入北地郡的土地之上。

    ” “——要知道當年,北地都尉孫戊率兵五千,不過數日便是全軍覆沒,以身殉國啊?” “程不識卻是僅率麾下四千兵馬,外加臨時征兆的鄉勇數千,便撐到了援軍馳抵。

    ” “可即便是如此悍将,卻依舊落得個浮斬負三千餘級,非但無功,反而即将因罪下獄的下場……” 說到最後,趙禹也不由得面色古怪的搖了搖頭,又是一陣莫名的長籲短歎。

     “臣窮一生,想要将一部《漢律》學精、習透;” “而今,卻是有些懷疑自己這麼做,究竟還有沒有意義了……” 趙禹這話一出,原本還在唉聲歎氣的劉舍、岑邁等一衆重臣,當即便你一眼、我一語的寬慰起趙禹。

     隻是面上雖在寬慰,實則,卻都是不時撇一眼劉榮,就好似是在說:陛下看看,好端端一個律法人才,這可都被搞得信仰動搖了…… “大理治律,自然是有意義的。

    ” “但我漢家的軍功核算制度,也确實是到了該查漏補缺,甚至是徹底推到重來的地步。

    ” “——尤其是浮斬之制,在匈奴人搶屍之俗,非殲滅戰不可得其首級的情況下,早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 “今日召諸公前來,也是想要就此事議一議。

    ” “借着這次,程不識血戰朝那,卻反落得個‘浮斬負數千’的機會,将我漢家的軍功核算制度改革,給落實下來。

    ” 話音落下,劉榮輕飄飄一擺手,當即便有幾名郎官走上前,将一份份裝訂完成的紙質小冊,送到在場每一位重臣手中。

     而在衆人借過小冊之後,僅僅隻是序言擡頭的第一句話,便讓衆人不由得停止了腰杆。

     ——司馬法雲:賞罰不逾月,使民速得從善之利也! 對于這句話,每一個沾過‘兵書’二字的漢臣,都絕不會感到陌生。

     甚至即便是百無一用的草包二代,也早就被親長的這一句話,說的耳朵都生繭子了。

     但當這麼一句話——這麼一句堪稱‘治軍綱要’的準則,出現在一部新律法的開篇前言時,其暗含的意味…… “陛下,是要武興社稷啊……” 如是想着,衆人稍斂斂心神。

     繼續往下看去。

     隻是越看,衆人鼻息便越粗重,面色便越躁紅。

     “凡卒之功,不單憑首級,更以上官将帥之令、部署達成與否……” ··· “凡将之功,皆不以浮斬,當依上官主帥,又朝堂既定方略達成與否,又可有無謂之傷亡……” ··· “凡帥之功,不以浮斬,又一城、一地得失,而以朝堂既定戰略目标達成與否,戰損、傷亡合理否,傷員救治、英烈安置妥善否,辎重耗費過甚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