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2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

首頁
    當晚的慶功宴,天子啟表現得非常歡愉。

     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兩大功臣:周亞夫、窦嬰二人推杯換盞,相談甚歡; 之後又叫上了故丞相、現任太子太師申屠嘉,借着酒勁拉過劉榮的手,便将自己的太子儲君,毫不遲疑地交給了三人。

     ——放手教! ——不聽話就打! ——不必有所顧慮! 對于老爺子喝嗨之後的‘狂語’,劉榮隻能苦笑扶額,又不得不配合着擒起恭順的微笑,向自己的太子三師行了超低配版拜師禮。

     與此同時,受邀參加這場慶功宴的朝臣百官、公侯貴戚們,也終于後知後覺的意識到:不知不覺間,天子啟就已經為劉榮,營造出了相當豪華的勢力。

     便說劉榮的太子三師; 太師申屠嘉,開國元勳最後僅存的碩果,自有漢以來,第一位從丞相的位置上‘正常退休’,活着達成‘軟着陸’成就的上一任丞相! 太保周亞夫,開國元勳之後,同時也是如今漢家最拿得出手的将領、毋庸置疑的軍方第一人,更即将成為漢家的下一任丞相! 太傅窦嬰,當朝太後族侄,窦氏外戚最傑出的新生代俊傑,同時又是名揚天下的‘大儒’,更憑借平定吳楚之亂,多了個‘大将’的斜杠身份。

     或許會有人說了:吳楚之亂得以平定,明明是梁王劉武在睢陽主戰場正面抵抗,太尉周亞夫奇襲敵後,一舉奠定了勝勢; 反觀大将軍窦嬰,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到任何一場戰鬥當中,甚至連吳楚叛軍的影子都沒看到。

     這也算有功? 頂多算無過吧~ 但實際上,與絕大多數人的刻闆印象所不同:此番,窦嬰因‘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功勳,而得封為侯,并非是沾了外戚身份的光,才被天子啟放水恩封。

     ——對于窦嬰的平亂之功,如今朝野内外,都是非常認可的! 究其原因,并非是漢家的朝臣、貴戚沒有風骨,而是事實确實如此。

     在數十年前,太祖高皇帝劉邦曾問韓信:依照寡人的能力,可以率領多少兵馬? 淮陰侯韓信答:二十萬! 劉邦聞之不喜,再問:怎麼隻有二十萬? 韓信說:大王(劉邦當時還是漢王)能帶領二十萬兵馬,已經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兵家大才了; 自文王立周國祚以來,凡八百餘年,能率領二十萬人的将領,卻不超過十指之數。

     如今天下(楚漢争霸兩間),便是能率領十萬人以上軍隊的将領,恐怕也沒有多少。

     ——我漢軍,除了臣和大王,有呂澤、周勃、樊哙、郦商、彭越等人; ——楚軍,也不過是項籍、龍且、英布等寥寥數人。

     至于能率領二十萬人的,如今天下,除了臣和陛下,恐怕也就隻有那項籍了…… 聽了韓信這話,劉邦心裡稍微好受了些,尤其是聽韓信說:項羽也隻能率領二十萬軍隊,劉邦更是全然沒了怒火。

     而後,便是劉邦多嘴問了一句:那你能帶多少兵馬? 韓信答:多多益善! 越多越好! 再多兵,我都帶的過來…… 這,便是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典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了解過這個典故,再來看窦嬰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過程中的‘功勞’,恐怕就不會再有人覺得窦嬰,是靠劃水混了個徹侯之爵了。

     ——此番出征平亂,窦嬰麾下兵馬數量,是二十萬! ——恰恰是當年,韓信認定的太祖劉邦領軍的極限兵力! 在兵仙韓信眼裡,霸王項羽、太祖劉邦,都最多隻能率領二十萬人的軍隊,再多,就要讓軍隊脫離掌控,無法如臂指使了; 而此番平亂,窦嬰率領二十萬關中兵馬——雖然寸功未立,但在這個通訊手段極其匮乏、軍事調動指揮極其困難,兵馬調動極其考驗将官水平的時代,窦嬰能把二十萬人有條不紊的開出函谷,再重新拉回關中,就已經足以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了。

     說窦嬰和太祖、項羽比肩,或許稍微有些誇張; 但要說窦嬰此番,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指揮大軍團作戰,證明了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更何況此番平亂,窦嬰所部的戰略任務,本身就是确保荥陽-敖倉一線安穩,不讓叛軍将哪怕一兵一卒,送到洛陽以西的函谷關下。

     從結果來看,窦嬰無疑是圓滿完成了任務。

     完成了戰略任務,且部隊沒有遭受任何傷亡、損失——最關鍵的是:二十萬人的軍隊,來回幾千裡的征途,窦嬰所部就連非戰鬥減員,都是以個位數為單位的! 這就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重新審視一下這位外戚出身,又在學術界享有極高地位的‘大儒’了。

     “一個開國元勳申屠嘉,一個故細柳都尉、太尉周亞夫;” “再加一個文武雙全,更出生外戚的窦嬰……” 宴間,不知有多少人将各懷心緒的目光,灑向和天子啟把酒言歡的太子三師,即申屠嘉、周亞夫、窦嬰三人。

     衆人各懷心緒,得出的結論卻大同小異。

     ——其一:天子啟輕描淡寫間,便已經為太子劉榮,營造出了極為龐大的政治勢力! 單隻是靠着申屠嘉、周亞夫、窦嬰三人,太子榮便已經和元勳公侯、軍方、外戚,以及學術界有了聯系。

     哪怕說不上是已經得到了這些群體、政治陣營的支持,也至少是已經建立起了溝通交流的渠道。

     有這三位在各自群體中,均為代表性人物、均享有極高話語權的‘三師’在背後撐腰,太子榮的儲位,已然不可輕易撼動! ··· 其二:漢家厲兵秣馬,提兵北上,找匈奴人算總賬的大決戰,恐怕已經進入倒計時。

     還是太子三師。

     看看劉榮的太子三師,都是什麼成分? 申屠嘉——從死人堆裡爬出來,從底層一刀一刀砍出來的開國元勳! 周亞夫——開國元勳周勃的‘衣缽傳人’,如今漢家軍方毋庸置疑的話事人! 就連三人中最次的窦嬰,也才剛在吳楚七國之亂中,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太子三師,無一人不和軍方、和軍隊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天子啟想要表明的政治意圖,可謂昭然若揭。

     ——漢匈大決戰,必定會在太子劉榮這一朝爆發! 在那之前,劉榮這三位人均肌肉猛男的太子三師,将在天子啟的監督下,以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為的,是讓太子榮‘知兵’; 為的,是讓将來的天子榮,不至于在漢匈決戰開打之後,因為軍事素養不過關,而拖了漢家的後腿(受到臣下的蒙騙)。

     ··· 其三:天子啟的身體狀況,恐怕并不樂觀。

     更準确地說,是很可能極不樂觀。

     得出這一結論的人不多,卻無一不是朝中舉足輕重的重臣。

     至于依據,自然還是劉榮的太子三師,陣容實在豪華到有點吓人。

     ——上一任丞相申屠嘉,即将上任的丞相周亞夫,以及大概率會成為漢家下一任丞相的窦嬰! 如此豪華的陣容,被天子啟一股腦全塞到了太子榮身邊,以作為‘三師’;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這是天子啟重視劉榮、對劉榮寄予厚望。

     但從悲觀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是時間緊迫,天子啟就算有心栽培、有心将劉榮打造成一個‘武皇帝’,也絕不會如此操之過急…… “陛下對太子,這是下了猛藥啊……” “即是對太子下了猛藥,那便是陛下的身子,已是到了經受不住猛藥的地步了……” 如是想着,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終是默契的低下頭去,再度陷入各自的思緒之中。

     次日清晨,天才剛蒙蒙亮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