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4章 太後不敢

首頁
    後。

     “隻可惜,朕練就這個本事的時候,都已經是監國太子了……” “所以,太後不敢。

    ” “一個‘孝’字,便足以讓我漢家的太後,壓得皇帝兒子動彈不得。

    ” 欲言又止的止住話頭,劉榮望向天子啟的目光,便隐約帶上了些許擔憂。

     老爺子做下交代,劉榮自也是恭敬從命,并從拱手領命的一刻開始,便在暗下思考起了此事。

     “既然知道田叔的來曆,那依太子之見,田叔此去睢陽,會是什麼結果呢?” 待劉榮略帶些疑惑的擡起頭,便見天子啟唉聲歎氣道:“這是好事。

    ” ··· “如果父皇問曾經的皇長子,那兒會說:張歐此人,不堪重用。

    ” “但朕也同樣說過:帝王之術,不外乎制衡二字。

    ” 天子啟的這個交代,卻是并沒有讓劉榮感到什麼壓力。

     “——代表性的二人,便是為雲中守的孟舒,以及做了漢中守的田叔。

    ”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劉榮便是再愚鈍,也總該聽明白了。

     帶着些古怪的笑容,略帶幽怨的道出一語,便見天子啟笑着一搖頭,旋即便将目光再次移向車窗之外。

     “尤其眼下,兩宮已經因為冊立儲君一事,而生出了不小的嫌隙;” ··· “隻是張歐這次調任,需要一個契機。

    ” 别說是那幾枚正面刻着‘梁’,背面刻着‘武’的玉符了,便是指紋乃至基因,恐怕都沒有這純真率直的氣質,更能代表梁王劉武。

     “——首先關注做事的人,而不是某人做出來的事,可以更容易的看透事物的本質。

    ” 車廂内漫長的沉寂,再次被天子啟毫無征兆的一問所打破; 卻見天子啟又對窗外唉聲歎氣片刻,才回過身,正對向劉榮,神情隻微微一肅。

     “雖然這樣柔弱的性子,不适合擔任廷尉這種需要強硬、鐵腕的屬衙,但我漢家,也有的是需要主官柔弱——甚至是越柔弱越好的屬衙。

    ” “——農戶黔首,為官所治;郡縣官吏,又受制于朝堂;” “當君王熟練的掌握用人之道後,即便是販夫走卒,也能在君王的手中,發揮出其獨特的才能……” “若是朕狠得下心,便是效仿當年的先帝,就此讓太後移居深宮,從此再也不過問朝堂之事,也根本沒人能挑出理來。

    ” “——兒愚以為,普天之下,恐怕沒有完全不堪一用的人。

    ” ··· “父皇曾說過: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是可以被君王酌情任用的。

    ” “袁盎遇刺身亡,單就是從目前來看,也已經可以大緻斷定:就是梁王叔心懷怨怼,又不敢拿父皇或兒撒氣,才拿袁盎洩憤。

    ” 嗨…… “太子是擔心梁王事發,東宮不穩,兩宮不和。

    ” “意味着太後,曾險些将這樣一個殘虐、愚蠢,且毫無下限的人,冊立為我漢家的儲君皇太弟……” 聽聞劉榮徐徐道出田叔的來頭,天子啟開口第一句話,卻再次跳出了話題本身。

     “朕驚疑的問故安侯:晁錯不是這麼說的啊?” “就當是給太子練練手了。

    ” 但天子啟對劉榮這個儲君,總歸是滿意的方面更多些,不滿意,或差強人意的方面少一些。

     “唯一能讓太後忌憚的,是天下人悠悠衆口……” “——晁錯不敢将真實的狀況,或者說是有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狀況,擺在朕的面前。

    ” “時至今日,确實是到了該挪窩的時候。

    ” ··· “這對太後而言,是無法承受的巨大指摘。

    ” 至于天子啟,也總算是結束了對劉榮的考校,開始以天子、而非考官的身份,對劉榮做起了交代。

     卻并非叙述,而是又一問發出。

     “非但能查清此事,甚至還能保證整座睢陽城,都沒人會察覺到居然有人在查這件事。

    ” 一見老爺子這副表情,劉榮便也知道:考試結束,該到老爺子講課劃重點的時候了。

     鄭重其事的坐直身,對天子啟拱手一禮,無言表明‘先謝過父皇指教’之意,劉榮便豎起耳朵,靜靜等候起了天子啟的下文。

     “如果太子要,朕會想辦法把人留在長安。

    ” “——知人善用,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的,重要的還是具體怎麼做。

    ” ——眼下,劉榮不說是能讓弟弟們對自己‘言聽計從’,卻也起碼能保證在任何時刻,弟弟們都能耐下性子,聽自己這個做大哥的說上兩句。

     “這件事,就交給太子去辦了。

    ” 待梁王劉武那坨大的拉出來,并當着天下人的面遊行示衆,窦太後就算是對劉榮恨之入骨,也将不得不‘心甘情願’的牽着劉榮,去高廟對太祖劉邦的神主牌說:劉榮這孩子,打小就聰明…… “隻不過……” 真正讓劉榮感到不安的是:按照窦太後的人生經曆,無論是在過往,還是在劉榮的‘天眼’當中的表現,都足以說明這件事,根本無法逃脫窦太後那雙火眼金睛。

     “——丞相權勢滔天,所以有‘亞相’禦史大夫相制衡;” “不要,便送去給某位公子做諸侯王相。

    ” 一個‘作惡多端’的呂太後,讓漢家後來的每一位太後頭頂上,都懸起一柄名為‘恐複為呂氏’的劍; 能讓這柄劍出鞘的,便是那最不起眼,卻又最不容人忽視的:天下人悠悠衆口…… 對于老爺子這層憂慮,劉榮面上謙恭依舊,暗下卻是将胸膛拍的砰砰作響——問題不大。

     “太後對諸位公子的分封,雖大緻尚可,但也偶有不妥之處。

    ” “——少府手握内帑,所以我漢家的長公主們,總是會三不五時去打秋風,順帶看看内帑有沒有生面孔、有沒有少東西。

    ” 思慮間,天子啟低沉的聲線傳入耳中,終是将劉榮飛散的心緒拉回眼前。

     深入淺出的一番解析,總算是讓劉榮隐約流露出了然之色,大緻明白了窦太後‘咬死不認’的動機和緣由。

     既然是考校,劉榮自也是火力全開,順着老爺子過去的教導,莽足了勁就是一陣拓展。

     “能記住百官衆臣——至少是記住大部分人的來曆,對于儲君而言,是好事。

    ” 雖未開口,但父子二人都明白:這是好事。

     “非但不敢親口承認:這件事确實是梁王做的,甚至都不敢接受現實,告訴自己:這件事——這件蠢事,真是我的寶貝兒子做出來的……” “意味着太後瞎掉的,不隻是眼睛。

    ” 類似這樣的傳言,很難确定這其中,有绮蘭殿那位大王美人的多少手筆。

     “朝臣百官如此,天子和太後,也同樣如此……” 說到這裡,天子啟便微微伸出手,掌心朝下微微一壓。

     “天子受太後鉗制,而太後——兜兜轉轉,恰恰又被最不起眼的農戶黔首所限。

    ” 半帶自嘲,半帶感懷的對劉榮隐晦表示出認可,天子啟便也回到了話題本身。

     雲淡風輕,就好似是在說‘一加一等于二’的淡定口吻,道出這一聲‘太後不敢’,天子啟便掀起車窗的内簾,望向車窗外,不免又是一陣長籲短歎。

     因為這次延期,是窦太後以‘憂心梁王’為由,拒絕住持儲君冊封大典所緻。

     “——朕和太子說過:這是為了避免天子年輕氣盛,好大喜功,在還不成熟的年紀,做出可能禍亂天下的錯誤決策,才特意留的保險。

    ” “——旁的不說,單就是名望、資曆,田叔對太子而言,也将是一助力。

    ” “如果太子要這個人,那朕,剛好還缺個穩得住長安、穩得住關中的内史……”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