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9章 啥事兒來着?

首頁
    戰者’,也至少是一個行事很穩妥的人。

    ” “——若是文臣,那單隻是穩妥,确實是不值得令人太過于重視。

    ” “但在軍隊中,尤其是在無時不刻,都想着建功立業的将官當中,像程不識這麼穩妥的将領,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 ··· “再者:兒臣日後的親衛,也并不需要上陣殺敵,隻需要能在兒臣出行時,護衛于兒左右而已。

    ” “故太子中盾衛,相比起骁騎李廣那樣的‘善戰者’,恐怕還是由程不識這樣穩妥的将領擔任,才更妥當些?” 以一種稍顯遲疑,好似是在說‘我也不知道這對不對,父皇你說呢?’的語氣道出這番話,劉榮便苦笑着搖搖頭,道出了自己的遺憾從何而來。

     “隻可惜,程不識這樣的大才,卻早早被皇祖母召去了長樂,做了長樂衛尉。

    ” “兒臣就算再怎麼屬意,也終究不敢從皇祖母手中,搶這樣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才俊。

    ” “——程不識這樣的将領,無論是做太子中盾衛,還是做長樂衛尉,都是非常讓人放心的。

    ” “既然這天底下沒有第二個程不識,那還是讓這再穩妥不過的人,在皇祖母身邊侍奉更好些……” 有理有據的一番話,即明确表達了自己對程不識的欣賞、對無法得到程不識的遺憾,也表明了自己對東宮太後的敬重; 莫說是殿内公卿百官連連點頭,為劉榮這番表态感到欣慰——就連禦榻上的天子啟,面上笑意都不由更真切了些。

     毫不誇張的說:哪怕朝議到此為止,劉榮今天的表現,也至少可以打八十分以上。

     這很高了! 相比起四十多年前,明顯‘不及格’的孝惠皇帝:太子劉盈,以及二十多年前,極為勉強的夠到及格線的當今天子啟、彼時的太子啟,劉榮今日的表現,已經算很好很好了。

     接下來,就算劉榮什麼都不做,這場朝議結束之後,朝野内外也都會開始流傳起今日,太子劉榮初登朝議,便‘隐顯雄主之姿’的言論。

     天子啟顯然也不覺得劉榮今日,還能做的更好; 隻稍一思慮,便考慮起了劉榮這個提議。

     ——劉榮的遺憾,天子啟全當沒聽見。

     倒也不是劉榮要的人,天子啟就非給不可; 而是如今的長樂衛尉程不識,處境稍有些特殊。

     一開始,窦太後要程不識給自己做長樂衛尉,就不是正常的提拔人才,而是半帶洩憤、半帶試探的沖動之舉。

     程不識二話不說,當即走馬上任,窦太後其實也多少有些偷雞不成蝕把米。

     時至今日,關于材官都尉程不識,長安坊間仍舊有‘太後刻薄寡恩,薄待平亂功臣’的言論廣為流傳。

     雖然天子啟早已出手,以‘太後親自提拔重用’為由,替母親保下了這點顔面,但前段時日的儲君之争,天子啟也恰恰是仗着窦太後因程不識一事而‘聲譽受損’——至少是因此底氣不足,才順利壓制下了窦太後與立儲君皇太弟、冊立梁王劉武的念頭。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程不識這個‘長樂未衛’對窦太後而言,多少帶了些燙手山芋的意味在其中。

     留着,那就是薄待功臣,無時不刻都在被人戳脊梁骨; 調離,更是将使得‘太後親自提拔重用’的遮羞布被撕碎,更使東宮威儀蕩然無存。

     如果不發生變故,窦太後對程不識這個人的處理方式,大概率會是留用幾年,等風聲過去的同時,讓程不識在長安熬點資曆。

     資曆熬夠了,風聲也過了,再尋個由頭——如匈奴人入侵邊牆,某某郡急需一個好郡守之類,将程不識外放出去。

     而今天,太子榮向天子啟伸手,點名要了程不識。

     這讓天子啟,看到了一個新的操作可能性…… “既然是太子想要的人~” “嗯……” 心下已經有了決斷,天子啟卻并沒有急着把話說死。

     隻佯做疑慮的沉吟片刻,才稍有些躊躇不定的側身望向劉榮。

     “太子,是宗廟、社稷的未來。

    ” “而程不識這樣的年輕将領,則是我漢家軍隊日後的依仗。

    ” “——這樣的青年才俊,留在長樂宮做個衛尉,實在是有些大材小用。

    ” “與其在長樂蹉跎時光,倒不如跟在太子身邊,好生曆練一番;” “說不定日後,朕卧榻彌留之際,也會和先帝那樣——緊緊握着太子的手說:事有輕重緩急,可由程不識為将……” 自嘲一語,惹得殿内頓時響起一陣稀稀拉拉的附和輕笑; 卻也惹得申屠嘉、周仁等老臣,不由得濕了眼眶。

     ——大家都覺得天子啟是在開玩笑,是在以這幽默诙諧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太子,以及程不識這個中盾衛的認可; 但隻有這些老臣知道:天子啟這話,并不是玩笑。

     至少并不全是…… “前些時日,朕一時氣急,言語惹惱了母後。

    ” “過去這段時日,太子也甚少去長樂。

    ” “——雖然是因為假節奔赴前線,但也終歸是沒有盡孝于東宮,母後對我父子二人,都頗有微詞。

    ” “正好,借着今日,太子走一趟長樂;” “安撫東宮,代朕盡孝于太後膝下的同時,親自和太後說說程不識的事。

    ” “想來太後,也不會對我漢家的太子儲君吝惜人才,強留程不識,繼續做長樂衛尉?” 天子啟有了決斷,劉榮自也隻得躬身領命,對于天子啟這番安排的意圖,也當即心領神會。

     ——修護東宮太後和西宮天子啟,以及太子劉榮之間的關系。

     至少,也要保證明面上過得去,别讓人背地裡戳天子啟、劉榮父子倆的脊梁骨,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子不孝母,孫不孝祖’之類。

     劉榮自也認為理應如此。

     原本還打算和薄皇後、母親栗姬,來和天子啟說說‘不急着廢後另立’的事兒,如此看來,倒也可以直接去和窦太後去說。

     如是想着,劉榮便再度提起筆,開始專心緻志的記錄起朝議内容,以及自己對每一個議題,乃至每一個發言的心得。

     許是看出劉榮心知‘木秀于林’,無意再多出風頭——後續的朝議内容,天子啟也沒再關注劉榮,隻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議題之上。

     随着最後一個議題——衡山國的赈災事宜,在公卿百官的一緻認同下得出結論,這場朝議,便也來到了尾聲。

     卻不料突變橫生! 禦榻之上,天子啟剛把最後一卷竹簡卷起,丢在腳邊的木箱内,殿門外,便響起郎官高亢的唱喏聲。

     “禀奏陛下。

    ” “皇七子劉彭祖、皇九子劉勝,朝服執笏,于殿外請見~” 朝議本就即将結束,自也沒人認為這突變,是天子啟的安排。

     隻稍一思慮,天子啟也略沉遮臉,重新将懸起的屁股落回了禦榻之上。

     “宣。

    ” 朝服執笏,是漢家朝臣——無徹侯之爵,卻有資格上朝的官員,在參加朝議時的裝扮。

     而當皇子,尤其還是某一位姬嫔生下的所有皇子,在某一日朝服執笏,出現在宣室正殿外,往往隻意味着一件事。

     ——彈劾! 而且彈劾的對象,往往是稍跺一跺腳,便能讓長安震上一震的‘大人物’…… “宣:皇七子劉彭祖、皇九子劉勝觐見~” 得了天子允諾,殿門外的郎官自是轉身向外,悠長的唱喏聲,在漢宮樓阙間激起陣陣回響。

     而在片刻之後,那兩道仍帶着些稚嫩的聲音,便齊聲出現在了宣室正殿左、中、右三殿中,靠右的溫室殿内。

     亦步亦趨,一闆一眼——劉彭祖、劉勝兄弟二人的一舉一動,任是奉常屬衙的禮官,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隻是待兄弟二人相繼跪倒在地,選即便是一聲嘹亮的呼号聲,響徹整個溫室殿上空……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 “懇請父皇,治逆臣中郎将郅都,以大不敬!!!”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