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3章 奏對

首頁
    請父皇,稱太子。

     這,便是劉榮對天子啟‘你很不錯,但你母親不靠譜’的疑慮,所給出的答案。

     ——公子,是兒子; 太子,則是儲君…… “世間,有很多話,人們都能非常輕松的說出口。

    ” “但言行合一、說到做到,卻幾乎是聖人才會有的品行。

    ” 劉榮的答案,頗有些出乎天子啟的預料,以至于天子啟愣神思考了好一會兒。

     但很快,天子啟便恢複到先前,那悠然躺在搖椅上,含笑眺望遠方的惬意姿态; 又稍側過頭來,用眼角撇了眼劉榮,旋即便再度拿起茶碗,送到了嘴邊。

     “朕,不是這樣的聖人。

    ” “——天子,說是言出必踐,但朕說出口的話,尚且不曾一一付諸行動。

    ” “至今為止,朕也沒有見到過活的‘聖人’。

    ” “太子,當也不是什麼‘聖人’之類?” 天子啟這個反應,倒是沒有出乎劉榮的預料。

     ——天子啟,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封建帝王。

     這裡的合格,不是說有多麼值得稱贊的文治、武功,又或是多麼受天下人愛戴、多麼讓朝臣百官崇敬; 而是作為封建帝王,天子啟,幾乎具備了皇帝理論上,所應該具備的一切特質。

     ——冷血; ——狠辣; ——果決; 以及:自信! 說好聽點,是以自我為中心; 說難聽點,是乾坤獨斷,不為旁人所左右,認定的事,就很難因為旁人的話語,而産生改變。

     眼下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劉榮用一句頗有些失禮的‘請父皇稱太子’,來隐晦的表達出立場:我首先是國家的儲君,其次才是父皇的兒子、公子; 父皇尚且要叫我‘太子’,母親那邊,自更不能優先拿我當‘兒子’了? 但作為一個教科書級的封建帝王,天子啟顯然不可能因為劉榮這番口頭上的表态,就真對劉榮的母親:栗姬放下心。

     說白了,話是怎麼說的,對天子啟而言,就隻是個态度而已。

     事兒是怎麼做的,才是可供天子啟判斷某件事,或某個人的依據。

     劉榮說:請父皇稱太子; 這頂多隻能算作是劉榮,表明了‘我不會對我母親聽之任之,不管做不做得到,都肯定會試着去壓制’的态度。

     但天子啟需要的,并不是劉榮嘴上說‘我試試’,而是身體力行的做出成果,來證明:我能做到! 不單能做到,我也肯定會這麼做! 意識到這一點,劉榮也終是含笑再一拱手:“即多說無益,父皇,不妨拭目以待……” 這話一出,天子啟似笑非笑的點下頭,再度眺望向遠方; 劉榮太子生涯的第一道考題,便以開卷考的形式,正式開始。

     ——壓制住母親栗姬,打消當今天子啟,對未來的‘栗太後’可能禍亂漢家的疑慮! 這道題,從今天——從劉榮成為太子儲君的第一天開始; 一直到天子啟駕崩…… 更準确的說,是直到劉榮太子生涯前的最後一天,才會宣告結束。

     考試通過,太子榮,便會成為天子榮。

     沒通過,太子榮,便會成為史家口中的‘景帝廢太子’…… “這段時日,栗姬很挂念太子。

    ” “——對太子而言,栗姬,确實稱得上是‘慈母’了。

    ” “隻是太子日後,究竟要不要做一個‘孝子’,或者說是要做個怎樣的‘孝子’……” “這,可不單是關乎太子名譽的事。

    ” “而是關乎我漢家的宗廟、社稷,乃至太子日後,還能不能是‘太子’的事。

    ” 說到這裡,躺靠在搖椅上,将薄毯蓋在身上的天子啟,不由又是側過頭; 深深看了劉榮一眼,才再度将目光移回瞭遠台外。

     在和劉榮說這些的時候,天子啟心中,莫名生出了一股嫉羨。

     沒錯; 嫉羨。

     如果說早先,聽說栗姬又鬧出了什麼亂子時,天子啟還能對劉榮抱以憐憫,并想到‘我母親再如何,也比這小子的母親好多了’的話; 那現在,尤其是在劉榮此番,假節奔赴前線之後,栗姬整日整日茶飯不思,整夜整夜唠叨着長子劉榮,則使得天子啟對劉榮,便隻剩下了嫉羨。

     ——劉榮,有個好母親。

     未必會是個好太後,但絕對是個好母親。

     至少天子啟能斷定:換做是‘栗太後’和‘天子榮’,絕對不會出現‘栗太後’要與立某王劉德、某王劉淤為儲君太弟,逼得‘天子榮’不得不擺出一副血洗長安的架勢,才得以威逼‘栗太後’冊立太子儲君的狀況。

     在過去,天子啟隻想當然道:窦太後雖不是個好母親,但至少是個不錯的太後; 栗姬縱然是個好母親,卻顯然不能成為合格的漢太後。

     按照宗廟、社稷大于母子情誼的判斷标準,天子啟得出結論:窦太後,顯然《還不錯》; 而‘栗太後’,卻辣眼到讓人根本不敢去想。

     可到了如今,經曆過昨天那些事之後,天子啟卻有些拿不準了。

     窦太後,是個好母親? 顯然不是。

     當真是個《不錯》的太後? 經過‘儲君皇太弟’一事,以及昨天的事,恐怕也不盡然。

     那栗姬呢? 本就是個好母親——至少是劉榮的好母親; 待其做了太後,又當真會比如今的窦太後差嗎? 天子啟思慮再三,終是緩緩搖了搖頭。

     或許栗姬——或許将來的栗太後,未必能有窦太後那樣的大局觀,以及早年在呂太後身邊,鍛煉出來的政治視野、過去這些年,在深宮中練就的政治手腕。

     但這,真的是壞事嗎? 窦太後手腕老練,卻都用在了寵愛女兒、幼子,以及逼迫天子啟與立儲君太弟之上; 而‘栗太後’蠢的吓人,對宗廟、社稷而言,當真是壞事嗎? “或許……” “對宗廟、社稷而言,或許是壞事;” “但對天子而言,卻……” 想到這裡,天子啟心下一動,面上,卻是不動聲色的又拿起茶碗,輕輕嘬了一口。

     而後,才以閑聊般的口吻道:“依太子之見,我漢家東、西兩宮共治天下,太後、天子共掌大權的制度,利、弊幾何?” “其中的利、弊,又分别是什麼?” “什麼樣的情況下,這是好事?什麼樣的情況下,這是壞事?” “有沒有什麼辦法,将其中的弊端去除,或是盡可能降低?” “日後,朕宮車晏駕,太子即立,又會如何看待、解決這個問題?” 好似機關槍般,連一點氣口都不給自己留,就這麼突突突甩出一連串的問題,天子啟便将身子稍一扭; 在搖椅上側躺着,将身子朝向了另一把搖椅之上,再一昂首,示意劉榮坐回去說。

     隻稍一思慮,劉榮便意識到天子啟的意圖,自也就坐回了搖椅之上。

     仍舊是半邊屁股坐在搖椅最外側,正襟危坐,皺眉沉思了許久。

     而後,才針對天子啟的這道考題——對這道考題的每一問,都依次給出解答。

     “東、西兩宮共治天下,太後、天子共掌朝權,是太祖高皇帝、呂太後之時出現,并為沿用至今的定制。

    ” “其中利、弊,一目了然。

    ” “利,在于天子年弱即立——如孝惠皇帝那般,未冠而即皇帝位時,太後可代天子掌權,鎮壓朝野,以免君權旁落于外臣之手。

    ” “而弊,也同樣在孝惠皇帝、呂太後母子身上有所體現。

    ” “——孝惠皇帝年弱即立,呂太後的存在,确實保證了政權的平穩交接,以及朝野内外的安穩。

    ” “但當孝惠皇帝年壯,該取回大權、臨朝掌政之時,卻并沒能從呂太後手中,取回本該由天子掌控的大權。

    ” ··· “年即冠,身天子,卻無法插手國家之事,孝惠皇帝郁郁終日,年僅二十二歲,便抑郁而終。

    ” “而在孝惠皇帝駕崩之後,呂太後又再掌大權,長達八年之久。

    ” “這八年中,呂太後遍封諸呂為王、侯,更廢殺孝惠皇帝的太子——少帝劉恭。

    ” “以至于呂太後駕崩時,諸呂子侄早已心懷叵測,觊觎神聖。

    ” “縱是諸侯、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先帝,穩住了我漢家的宗廟、社稷,但也為我漢家埋下了諸多惡因、生出了諸多惡果。

    ” 與後世人作答主觀題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