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0章 寡人已為東帝,尚何誰拜?

首頁
    了一抹倨傲。

     “長安的天子,自知無法阻擋我大軍兵威,故而隻能殺死自己的九卿之首,以圖寡人能‘心滿意足’——完成了‘誅晁錯,清君側’的心願,便退兵撤回吳地。

    ” “如此軟弱無能的人,難道不是讓太祖高皇帝蒙羞、讓我劉漢國祚蒙塵嗎?” “這樣一個人,端坐于未央宮的禦榻之上,難道不是天下的不幸?” ··· “這樣一個‘漢天子’的節牦,寡人,又怎會屈膝相迎?” “更如今,寡人即下睢陽,而與長安劃江而治。

    ” “——莫如說:寡人,已為東帝矣~” “又尚何誰拜?” 輕描淡寫的一番話,隻惹得袁盎、劉通二人面色齊齊一緊,頗有些驚愕的環視起四周。

     卻見帳内,一衆吳楚将帥仍淡定自若,絲毫沒有因為劉濞那‘東帝’的自稱,而表露出任何異常。

     就好像是聽到了一個客觀事實,如‘太陽東升西落’之類。

     察覺到這一狀況,袁盎心下隻又是一苦,不由有些悔不當初。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 “袁絲啊袁絲……”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怎就将那狡兔給弄死了呢?” 心下如是發出自嘲的哀歎,袁盎望向吳王劉濞的目光,隻愈發帶上了些凄苦。

     到了這一步,袁盎又如何不明白:天子啟是在丢棄晁錯這把利刃的同時,将自己這柄劍鞘也一并丢了? 說是假節出使,來‘勸降’吳王劉濞,但明眼人都知道:袁盎此行,九死一生。

     ——劉濞當然不可能因為晁錯的死,便就此退兵! 幾十年的隐忍,劉濞既是舉了兵,就必定是不成功,便成仁! 尤其眼下,睢陽戰事愈發不利于長安朝堂,以至于劉濞都敢當着長安天使的面,說出那句‘寡人已為東帝,尚何誰拜’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安朝堂派來見劉濞的使者,除了多送幾個人頭,或幾個兵丁給劉濞之外,再無其他意義。

     就如此番,袁盎假節出使,就連袁盎自己也知道:劉濞根本不可能聽勸。

     非但不會聽勸,甚至還會将袁盎強留在身邊。

     果不其然,在明言表示‘我已經是東帝了,不需要再向誰跪拜’之後,劉濞下一句話,便宣告了袁盎徹底失去人生自由。

     “德侯,是我一母同胞的兄弟手足——德哀侯劉廣的子嗣。

    ” “既是來了我身邊,就不要急着回長安了。

    ” “等寡人破了睢陽,兵臨函谷,德侯再随寡人聖駕,還定三秦……” 好嘛; 又是‘聖駕’,又是‘還定三秦’。

     就差沒說長安天子啟死期不遠,劉濞坐上皇位指日可待了。

     隻寥寥數語道出口,便讓侄子劉通主動走到了自己身側,吳王劉濞的目光,也随之落在了袁盎身上。

     “說來寡人和袁公,也算是故人。

    ” “——早些年,袁公為吳相,于寡人也算是君臣相宜。

    ” “又是先帝朝的老臣,對于長安天子,以及朝堂軍隊的部署,也當是了若指掌的。

    ” “不如也留下來,做寡人的車騎将軍如何?” ··· “隻要袁公答應,我大軍,除大将軍田祿伯所率領的吳國主力之外,剩下的二十萬兵馬,盡數交由袁公節制。

    ” “待定了社稷,袁公,便當是寡人的第一任漢相……” 劉濞說的誠懇,甚至可謂誠意十足; 但袁盎聞言,卻滿是苦澀的搖頭歎息道:“既然是故人,那吳王也該知道我是個怎麼樣的人。

    ” “——早在當年,給吳王做國相時,我便是明哲保身,對于吳國的事務不聞不問,隻求不要死在任上,而是可以等到調回長安的那一天。

    ” “如今為吳王所縛,是生是死,自是由不得自己。

    ” “隻是叛漢從賊、使宗族蒙羞的事,我袁絲,是萬萬做不出來的……” 慢條斯理,卻也滿帶着苦楚的一番話,隻惹得吳王劉濞莫名一陣感傷; 而那句‘叛漢從賊’,卻又讓帳内衆将齊齊瞪大虎目,紛紛将不懷好意的目光,瞪向袁盎那已經不再挺拔的身影。

     良久,終還是吳王劉濞搖頭歎息着起身,頗有些惋惜的看向袁盎。

     “袁公大才,縱是不為我所用,寡人,也斷不會放袁公回長安。

    ” “想來袁公對此,也是早有預料的吧?” “——寡人敬重袁公,不忍傷袁公性命。

    ” “隻袁公使命在身,若就此放袁公歸去,怕是會壞了寡人的大事……” 說着,吳王劉濞稍一擺手,帳門外邊走入兩名軍事,一左一右,将袁盎架了起來。

     至于那杆象征着無上權柄的天子節牦,也随着袁盎的手被兵士架起,而直挺挺倒在了地上,無人問津。

     “就委屈袁公,在我後營暫住些時日了。

    ” 言罷,劉濞擡手一揮,袁盎便被軍士架了下去。

     待帳内隻剩下‘自己人’,吳王劉濞這才站起身,走到懸挂着的堪輿前。

     目光落在堪輿上,嘴上确實徑直問起侄子——當朝宗正:劉通。

     “長安有什麼狀況?” 聽聞此問,劉通也不含糊,隻稍沉吟思慮片刻,便将自己收集到,又還沒來得及送到劉濞手中的情報悉數道出。

     “睢陽戰況不利,長安朝堂人心惶惶,朝野内外暗流湧動。

    ” “若睢陽城破,伯父的大事,或許就可以成功一大半了。

    ” 随着劉通這句話,帳内因袁盎那句‘叛漢從賊’而低沉下去的氛圍,才再度被一陣輕松歡愉所取代。

     衆将官面泛紅光,望向吳王劉濞的目光,更是帶着滿滿的貪婪。

     ——不是貪劉濞,而是此刻的吳王劉濞,似乎長成了封侯拜相,乃至裂土為王的形狀。

     對這一切,吳王劉濞看在眼裡,卻隻淡然一笑。

     又對劉通輕點下頭:“還有呢?” 便見劉通又思慮片刻,又似突然想起般,趕忙道:“侄兒和袁盎從長安出發當日,皇長子也假節東出,說是要代陛……” “額,代長安天子犒軍,以提振軍心士氣。

    ” “皇長子那邊有牛群随行,或會慢些,但眼下,當也已經到了睢陽?” 此言一出,帳内又是為之一靜,甚至還有幾個不夠穩重的小将,頗有些不顧形象的咽了咽唾沫。

     ——如今漢家僅有的牛、馬,幾乎全都是産自燕、代北部,毗鄰草原的北牆附近,以及隴右、北地等北方邊郡。

     再加上漢室對牛、馬的管控力度,幾乎達到了武器軍械級别的管控規格,就更使得吳、楚等南方地區的人,幾乎一輩子都吃不上兩回牛肉。

     便是那僅有的一兩次,也大都是某家老農的黃牛死了,又實在窮的揭不開鍋,無奈不能将勤懇的老牛下葬,隻能把牛屍賣出去換錢。

     吳王劉濞倒是沒太在意這一則訊息,隻暗下思考着日後入主長安,要如何制定關于牛馬牧畜的新法令。

     “皇長子……” “嘿,連太子都不是;” “想來他劉啟,也是知道睢陽城已經守不住,這才派個兒子來,看能不能再拖延一段時間……” 如是想着,吳王劉濞眼睛微一亮,頓時計上心頭。

     “傳寡人王诏!” “長安天子,将自己的儲君太子,送到了睢陽犒軍!” “——當年,寡人的王太子,就曾死在長安天子手中!!!” “此仇不報,寡人,至死不能瞑目!!!” ··· “乃告我吳楚有志之士:若有能陣斬漢太子,乃至生擒者!!” “寡人,不吝裂土以王之!!!!!!” 出了點意外,上午就坐火車出發了,晚上20點左右到,下了火車我就找網吧碼第二章,争取十二點之前發出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