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46章 莢錢

首頁
    這些良錢,都是鄧通所鑄?” 吏佐順着劉榮的手指看了眼,當即點下頭。

     “那這些成色不一,品質參差不齊的劣錢……?” 便見吏佐再一點頭,旋即伸出手,從地上撿起幾枚成色不一,卻也都遠比不上鄧通錢的劣錢。

     “公子且看。

    ” “這枚錢,幾乎是通體為鉛,隻隐約泛着銅黃,且錢孔過大——這是劉濞最早鑄的錢。

    ” “再看這枚,銅色明顯多了些,錢孔也稍小了一些——這是先帝年間,劉濞的劣錢惹得天下哀聲哉道,劉濞怕惹天下衆怒,才鑄的錢。

    ” “而這枚,則是鄧通開始在蜀郡鑄良錢,并經少府之手流于天下之後,劉濞鑄的‘稍良錢’——銅色至少覆蓋了大半錢面,錢孔也不再大到令人惱怒。

    ” 言罷,吏佐又将其餘幾枚質量過差的劉濞錢丢回地上,隻拿着那枚成色最好的劉濞錢,又從地上随便撿起一枚鄧通錢。

     “公子看。

    ” “即便是成色最足、品相最佳的劉濞錢,比起鄧通鑄的良錢,也還是遜色不少——至少是一眼便能辨别出來的。

    ” “所以,自鄧通在蜀郡鑄錢開始,天下人便大都更樂意用鄧通錢,而對劉濞的‘吳錢’嗤之以鼻……” “——既然嗤之以鼻,又為何……” 話剛問出一半,劉榮便自覺住了口,當今沉下臉來,顯然是已經想到了答案。

     漢開國之初,朝堂府庫空虛,國庫窮的能跑耗子; 劉邦堂堂開國之君,湊不足八匹同色的馬,蕭何作為當朝丞相,更是連拉車的馬都沒有,隻能做牛車上朝。

     如此糟糕的财政狀況,偏偏又逢劉邦連年征戰,挨個鏟除異姓諸侯的特殊時期。

     一邊是空無一物的府庫,一邊又是伸手要錢做軍費的皇帝劉邦。

     無可奈何之下,丞相蕭何隻能按照劉邦的提議,熔秦半兩錢,鑄漢三铢。

     秦半兩重十二铢,熔煉得到的銅,用來鑄重量隻有四分之一重的三铢錢,本是能鑄出四枚的。

     可劉邦還是不滿足,可勁兒讓人往裡加鉛、可勁兒加大錢孔; 最終,愣是做到了一枚秦半兩,能熔鑄十幾枚,甚至幾十枚漢三铢的程度! 然後劉邦腦門一拍,當即頒诏:少府鑄的漢錢,重量雖然隻有三铢,但名‘漢半兩’…… 如此一來,劉邦下令少府鑄的劣質三铢錢,就此具備了和秦半兩錢相同的購買力。

     可老百姓又不傻? 秦半兩,重十二铢,銅含量高達七成以上! 漢半兩,重三铢,隻有秦半兩的四分之一不說,銅含量更是連三成都不到! 尤其那徑大孔小的誇張比例,更是被民間形象的稱之為:莢錢——像豆莢一樣的錢。

     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可是能怎麼辦? 皇帝頒诏規定秦半兩和漢半兩等價,老百姓又能如何? 于是,漢室天下幾乎是一夜之間,便為一陣鑄錢潮所席卷。

     ——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想方設法找來秦半兩,然後有樣學樣:将一枚秦半兩熔鑄成幾十枚‘漢半兩’,好似複制粘貼般,飛速膨脹自己僅有的财富。

     而社會供需關系,又使得這種人為的‘貨币超發’,必然會導緻不可控制的通貨膨脹。

     最終的結果,便是劉邦晚年,貨币信用的崩塌讓天下經濟徹底崩潰,物價飛漲,糧價高達八千錢一石! 百姓民不再認可錢币的貨币屬性,重歸以物易物的古老時代; 糟糕的經濟環境,也使得天下百姓民愈發窮困潦倒,到了劉邦晚年,更是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乃至易子相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