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漢家宗廟、社稷。
意識到諸呂外戚的處境和接下來的盤算,陳平、周勃為首的開國元勳們終于下定決心——也同樣是趁着國喪期間,朝野内外混亂的時局,徹底鏟除諸呂外戚這一大毒瘤!
于是,陳平、周勃等元勳老臣開始聯絡關東,告訴漢家的宗親諸侯們:呂氏要奪漢家社稷,諸位大王都是劉氏宗親,難道要坐視不管嗎?
隻彼時,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八個兒子中,老大齊悼惠王劉肥、老二孝惠皇帝劉盈都已經故去;
其餘六人中,老三趙隐王劉如意、老五趙恭王劉恢、老六趙幽王劉友,以及老八燕靈王劉建四人,都已經被呂後先後殘害;
唯獨剩下老四:代王劉恒,别說是起兵響應了,連自己的妻兒老小都照顧不好,又是在宮裡種地,又是讓姬嫔在後宮養蠶織布;
至于老七:淮南王劉長,則從小就被養在呂太後身邊,根本就不足以信任。
太祖劉邦八個兒子,兩個自然死亡,四個慘遭毒手,剩下兩個又指望不上。
無奈之下,陳平、周勃等老臣,便隻能将希望寄托在太祖高皇帝的長孫、齊悼惠王劉肥的長子:二世齊王劉襄身上。
托亡父劉肥是太祖高皇帝庶長子的福,劉襄繼承的齊國,可謂是極盡富庶。
哪怕太祖高皇帝駕崩之後,老爹劉肥為了讨好呂太後,而将三分之一個齊國送給了妹妹——魯元公主劉樂,但剩下的三分之二國土,也還是讓劉襄成為了彼時,整個關東最強、最富有的宗親諸侯。
富擁遼闊國土,坐享工商之利,日進鬥金,兵強馬壯;
又得知陳平、周勃有意推翻諸呂外戚,劉襄自然是心動了。
齊悼惠王劉肥作為太祖長子,卻由于庶出,而沒争過嫡出的弟弟劉盈,劉襄沒什麼好說的。
可眼下,孝惠皇帝看上去要‘絕嗣’了,如此良機,豈能錯過?
就好似知道劉襄的想法般,陳平、周勃等老臣也随之提議:諸呂授首過後,幼帝自然是留不得;
彼時,當立者非大王而何(除了大王,還有誰有資格坐上皇位呢)?
于是,自認為事成之後,可以坐上漢家皇位的齊王劉襄,幾乎是砸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底,乃至于身家性命,發兵二十萬于齊都臨淄,向西朝着函谷關方向進發。
得知齊王起兵,呂産、呂祿當即做出反應:由颍陰侯灌嬰率南軍近半兵力,沿途征召兵馬青壯,開往關外阻攔齊王劉襄。
至此,陳平、周勃等老臣目的達成。
——長安僅有的兩支禁軍:南、北軍,其中半支南軍去了關外;
剩下的北軍和另外半支南軍,便是最後的阻礙。
之後的事,就是婦孺皆知了:周勃一聲‘劉氏左衽’,便憑借個人威望策反了整支北軍;
而在整建制的北軍面前,隻剩下一半兵力的南軍,哪怕拼死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終究沒能守住皇宮。
北軍倒戈,南軍僅存的力量盡數戰殁于那場‘皇宮保衛戰’之中,諸呂外戚自是難逃舉族銷戶的下場。
隻是事成之後,陳平、周勃等元勳老臣卻并未按照約定,迎立誅呂功臣:齊王劉襄,轉而去将看上去好掌控的‘老實人’——代王劉恒接來了長安。
至于劉襄,則是在知道四叔劉恒已經即位之後,心灰意冷的回到了齊都臨淄,并于短短一年之後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