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陵又花了幾天功夫過了一遍四書五經,對知識點進行了一些加深,出了幾道他覺得應該是比較适合這個階段的策論,他不喜歡在題目上設陷阱,尤其是策論,重點應該是在答題角度以及論述內容上。
今年沈陵相對悠閑,可能也是進入了常規化,近日大哥寫信給他,說世敏有些不服管教,頂撞了他好幾回,沈陵想着這段時間正好他也空閑,便書信一封讓大哥将世敏送過來,兩個孩子年齡相仿,倒是可以做個伴。
盛哥兒在三月初到的,大箱小箱,文家的老仆人跟着一道來的。
文以苓見着文啓盛,就想伸手去抱他,被文啓盛轉個身就躲開了:“哎哎哎,姐,我都這麽大了。
”
說實在的,文啓盛覺得他姐嫁人生孩子之後,人柔和了不少,以前可沒少折騰他。
文以苓瞪了他一眼,那點子感動也沒了。
沈陵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一路辛苦了。
”
“這倒是還好,就是換船的時候麻煩了一點。
爹娘準備了一堆有的沒的,我說你們這兒吧有些也不缺。
”
“嶽父嶽母的一片心意,你還小,等你做了爹,也就明白了。
”沈陵道。
文啓盛看到年年眼巴巴地看着他,滿眼都是陌生,笑着張開手,準備去抱他,年年扭過頭,不要他,文啓盛一把把他從下人那邊給抱了過去:“不認識我?年年,不認識舅舅啦?”
年年看看沈陵又看看文啓盛,朝沈陵伸出手:“爹爹~”
沈陵道:“這是舅舅,記不記得年年的小老虎,是舅舅給的。
”
文啓盛把他抛了幾下,逗他開心了,年年也就沒那麽生疏了,沒多久就舅舅長舅舅短了。
幾日後,世敏也到了,家裏頭多了兩個男孩,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世敏比啓盛小個幾歲,功課比啓盛卻是差得有些多,世敏也有些自卑,沈陵卻待他如常,緩解了世敏來時的低落心緒。
沈陵亦是不問世敏為何和他爹頂撞,大郎說的是一面之詞,孩子自己肯定也是有想法的。
沈陵發現世敏有些不自信,對自己寫下來的答案總是有些猶豫,而且不會的地方不太敢問,沈陵平時會注意多鼓勵一下世敏。
世敏終于忍不住問道:“小叔,你怎麽不問我為什麽頂撞爹爹?”
沈陵反問道:“那你為什麽?”
世敏反倒讷讷不敢言。
沈陵笑着說道:“你看你也不太想說,世敏,每個人都會有每個人的立場,你爹爹和我說的是你爹爹的立場,可從你的角度去考慮也許不是這麽一回事。
”
世敏紅了眼眶,道:“小叔,我是不是很差勁?啓盛叔比我才大幾歲,已經是秀才了。
”
沈陵大概明白了症結所在,想了想道:“那子俊叔二十歲才中得秀才,你覺得他差勁嗎?”
“當然不差勁。
”世敏下意識脫口而出,但這樣想一想,好似有違他自己說的。
“之前我同你爹說過,千萬不要去比較,人和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
比是比不完的,上面永遠有無窮無盡比你好的人,下面也有無數比你差的人,你隻能和自己的以前去比較,你今天比昨天好了,那就是進步。
世敏,小叔也不是天資有多出衆,小叔在府學的時候甚至不是最好的那幾個學生,鳴則叔當年比小叔要好,我們的起點是不一樣的。
世敏,是不是你爹爹拿你和小叔比了?”沈陵問道。
世敏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道:“小叔,我有時候也覺得自己挺沒用的。
書擺在自己面前也讀不進去,坐一天都沒用,我也想逼自己學,可我學不進去。
”
這是效率低,對于世敏這個年紀,學一整天肯定是不行的,換做是他,保持一天的專注也不行,太累了,專注是費心神的。
沈陵能感受到世敏那種使不上勁的感覺,很想學好但是就是沒辦法。
這就像每個人都會準備一本筆記本寫日記一樣,寫幾天總會放棄,這樣的事情多了,也會痛恨自己。
這完全是毅力和自制力的問題,其實還是自小沒有養成好習慣。
世敏他不太會自己學習,可能和他從小就是被逼迫着學有關。
“這是正常的,你讓小叔坐一天看一天的書,我也會累會走神。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專心緻志。
世敏,你就要學會勞逸結合,像不長心思地學一天不如專心學一個時辰。
”
沈陵了解了他的問題,也調整了教他的方案,讓他給自己制定學習計劃,每天學什麽規劃好,每天就學個半天,剩下半天就做他喜歡的事情。
世敏一開始心中忐忑,就學半天會不會太堕落了,但是幾天下來,他的确在學的那半天能很專心,他像是摸到了一點點竅門。
沈陵還會帶他們一起去走訪,兩個半大少年正是對外面充滿好奇的時候,跟着他還安全一些,正好帶他們見識見識。
今年淮河治理又開始了,增加了一項打撈泥沙,隻能撈淺水區,沈陵打算今年開始設立一個水利部門,專門負責淮河的泥沙打撈,以及觀測淮河,把這項工作日常化。
其次引流的工作開展也順利,一些村莊引流解決莊稼灌溉的問題,沈陵經常會下去走訪,看看當地的作物,記錄一下作物的産量,可惜他對農業知之甚少,隻能一步步摸索。
很可惜如今馬鈴薯還沒從美洲引入,若是引入了這種高産作物,至少能緩解糧食問題。
“啓盛叔,當官都這麽辛苦的嗎?”沈世敏小聲地問身邊的文啓盛。
文啓盛側頭道:“像姐夫這樣的就辛苦。
”
兩個人跟在沈陵身後做記錄,沈陵把他們當文書用了,不過兩人也是漲了見識,原來一畝地才能産這麽點稻子
沈陵灰撲撲的身影印在兩個少年心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兩個人。
一直到四月底,沈陵竟然收到了齊王送來的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