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忘了說了,這段曆史夾雜了大量我的個人猜測,當不得準,大家看得開心就行了。
)
在袁紹等人的不斷催促和建議下,何進最終還是選擇了召外兵入京。
其實說是召外兵入京不夠準确,因為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何進的直屬部下,一開始共有四路人馬,分别為并州牧董卓,大将軍府掾泰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兵,并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臯,最後使武猛都尉丁原屯于孟津。
何進雖然不夠精明,但他也不是傻子,除了讓董卓向雒陽外,還安排了和董卓不和的丁原以及自己的心腹前往關東地區募兵。
此事很快就傳播開來,侍禦史鄭泰得知後勸說何進道:“董卓強暴殘忍,有無窮野心,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将會放任他的兇暴和野心,必定會危害朝廷。
大将軍是陛下的舅舅,太後的哥哥,有輔政大權,應當堅持由自已決斷,誅除有罪的人,實在不适合以董卓作為援助。
而且事情拖久了就會生變,窦武的事正是前車之鑒。
”
曆史上的鄭泰是妥妥的漢室忠臣,堪稱反董急先鋒,隻要是有利于董卓的事,他都要反對,能給董卓添堵的事情他都要支持。
一開始何進召董卓入雒的時候,鄭泰就第一個反對,何進不聽,鄭泰就辭官返鄉了。
可是沒多久他又回來當官了,因為這會已經是董卓掌權了,鄭泰回來的目的倒不是為了給董卓效力,他主要是來搗亂的。
鄭泰先是建議董卓拜袁紹為渤海太守,要知道,袁紹可是當衆反駁董卓廢立皇帝的人,結果鄭泰建議給袁紹封官,這其實就是為了讓袁紹阻止反董聯軍。
果然,第二年袁紹就開始搞事了,和橋瑁等人一起組織了讨董聯軍。
董卓得知此事後,在朝會上商議此事,想要親自帶兵迎擊聯軍的,百官沒有人出來反對。
但是鄭泰覺得董卓還是有兩下子的,要是真讓董卓帶着這群戰鬥力爆表的士兵去和關東聯軍的新兵蛋子死磕的話,結果可能不利于誅殺董卓,于是鄭泰跳出來反對,董卓聽完有些不爽。
但鄭泰随即解釋了原因,鄭泰覺得區區十萬萬關東聯軍何需董卓親自出馬,并列出了一大堆的理由勸說董卓不需要出動大軍。
董卓聽完大喜,你個老小子平時老和我擡杠,現在關東聯軍打來,知道當我的舔狗了,既然你這麼賣力,那就由你帶兵去打關東聯軍好了。
于是乎鄭泰就帶兵出發了,但是很快就有人告訴董卓說鄭泰智略過人,暗中與關東聯軍合謀,給他兵馬就是讓他交給關東聯軍做帶路黨。
于是董卓收回鄭泰兵權,改拜為議郎。
不過鄭泰沒有放棄,而是繼續潛伏。
不久後,董卓遷都長安,鄭泰開始與荀攸和何颙等合謀暗殺董卓,但因秘密洩漏,鄭泰不得不從武關逃離長安。
所以鄭泰對董卓這個人一直是有提防的,此刻前來勸阻何進就是擔心董卓會成為禍患。
可是何進不聽啊,鄭泰因此辭官返鄉,但鄭泰的話也給何進提了醒,于是何進仔細梳理了一下這段時間董卓做的事情,劉宏活着的時候兩次想要收回董卓的兵權,董卓卻拒絕交出兵權,朝廷為此甚至停掉了對董卓軍的補給。
恰巧這時,盧植也來勸何進不要召董卓入京。
何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