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襲,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
這乃是不祥之兆。
朱棣當時臉色大變,心中沒底。
姚廣孝卻道:“吉兆!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
王府的青瓦堕地,這預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
”
朱棣聽後大喜,這才信心滿滿的起兵。
“靖難之役”,姚廣孝起兵初期給朱棣舉薦人才、訓練兵馬。
戰争過程屢出奇計。
提出了“毋下城邑,疾趨京師”的決定性戰略。
最終姚廣孝兌現了當初‘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的承諾。
朱棣順利攻入南京,登基稱帝。
奉天靖難的功勞,姚廣孝當之無愧的第一。
朱棣即位後,與姚廣孝交談時,為表示尊重,稱他為大師,而不叫他的名字。
姚廣孝功成名就後,仍不改平時作風,早晨穿上朝服上朝,晚上回到寺廟,穿上黑色僧衣。
姚廣孝就是這麼另類。
可朱棣卻極為信任他,任何國家大事都與他相商。
就好比這一次,
有關大明國運這麼大的問題時,想到的并不是召見朝中文臣,而是找姚廣孝,想讓他拿一個主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姚廣孝眉頭微皺,他知道先前和平削藩策略是太子朱高熾提出。
他把關過,沒有任何問題。
可這才過了不到一天功夫,朱棣就一副愁苦的跑來找自己。
看樣子不像是開玩笑。
“陛下,不知哪裡出了問題?”
說罷,
朱棣将今天在酒館内陳羽所講‘和平削藩,供養宗室’的隐患,和盤托出。
姚廣孝低頭不語,陷入了沉思。
半晌之後眸中泛着異彩,笑着說道:
“這個掌櫃的是一個大才,有機會真的想要見上一面。
”
隻是依靠簡單的算術推算,就将大明國運測算在三百年。
雖然是在陳羽口中所謂的‘理想條件’下進行,但是按照陳羽中口理論,他能看出,大明宗室發展到第八代已是極限。
上百萬人的宗室等着大明供養,國庫很難有銀兩用來國家運轉。
如果這個時候再加上一些天災,外部再來一股侵略者。
大明必亡。
朱棣長歎一聲:“大師,可有解決辦法。
”
來的路上,朱棣想過直接把藩王制度廢除了,一了百了。
畢竟幾百年後宗室發展成了百萬人之衆,他們不用勞作就可以獲得大明的供養。
實在是一個累贅。
直接把藩王累贅割掉,連藩王都沒有了,又哪裡來的百萬宗室俸祿壓垮大明财政一說?
可是這個道理他懂,但實施起來卻極為困難。
明朝之前,從來沒有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
而他之所以成功,少不了全體藩王的支持。
畢竟要是不支持自己,建文遲早也要拿他們開刀。
好不容易九死一生,眼看着成功了,朱棣登基之後還進行削藩,已經對不起他們了。
這下好了,不僅削藩,還不給他們一點榮華富貴之類的保障。
也就是說那些藩王什麼也沒有得到。
而且他們這個四哥坐上皇帝,而四哥的那些兄弟以後後人卻要過上吃糠咽菜的貧苦日子。
這誰能接受?
兵權沒有,也不給子孫後人的榮華富貴。
這不是逼他們這些藩王再次造反嗎?
姚廣孝微微颔首,沒有正面回答朱棣的問題,而是淡淡的說道:
“此子隻言片語,可斷言一國氣運,使用方法,也聞所未聞,奇才。
”
下一刻,姚廣孝突然三角眼一凝,殺機畢露:
“可市井之徒,卻有如此智慧,實乃罕見,怪哉。
”
“陛下,殺否?”
喜歡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請大家收藏:()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