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1)
離開酒店前,見林初收拾桌上的垃圾,康岐提醒,“有阿姨打掃,不用管。
”林初還是把垃圾扔進了垃圾桶,“舉手之勞。
”
這個舉手之勞的習慣,林初一直保持着,每次去麥當勞吃飯也是,吃完站起來,随手就拿起托盤,自己去倒垃圾。
那天去學校報到,很順利,因為一路有林初的引導。
隻是學校的條件,和想象的差距太大。
路過一個廣場時,看見學生們手中拿着飯盒,才得知那是露天食堂,隻有一排打飯的窗口,不過據說,很快會建上圍牆和屋頂,擺上桌椅闆凳。
但是現在打完飯,隻能蹲在廣場就地解決,或者端着回宿舍吃。
路過一個正在施工的建築工地時,據說,是蓋的宿舍樓,預計一兩年後就能竣工入住。
當來到一排破舊的平房前,得知這就是即将入住的宿舍時,康岐和他的父母,都驚呆了!
康岐媽媽指着遠方的樓群問,“那邊那些樓是幹嘛的,不能住嗎?”
林初解釋道,“那是新蓋的教學樓,學生都搬去那上課了,所以這些舊教室才空出來,當臨時宿舍。
”
康岐媽媽的表情變化很明顯,她已經開始後悔讓兒子來這了。
走進臨時“宿舍”,還可以清晰地看到牆上已經磨損的發白的黑闆,以及當初的“講臺”臺階。
“講臺”上放着一排鐵皮櫃,擺放的有點像超市的儲物櫃,講臺旁邊的地上,放着一堆嶄新的暖水壺,窗臺上是排列有序的飯盒。
雖然心理落差太大,但不得不承認,這宿舍也有優點——寬敞!
以前一間能容納70人的教室,此時隻住40個人還分上下鋪,簡直綽綽有餘!
床鋪都是合并在一起的,左右沒有縫隙,一張挨着一張,但畢竟是單人床拼湊的,每個小床都有各自的護欄,所以每次想上床,都必須翻過床尾的護欄,才能鑽進去。
有不少已經報完到的同學,悠閑地坐在自己的鋪位上,腿搭在護欄外,看上去好像還挺舒服的,可康岐媽媽隻覺得心酸。
“這條件也太差了吧,這哪是名校啊,這不就簡易的民工宿舍嗎?連個空調也沒有。
”
有同學笑道,“等宿舍樓蓋好就搬走了,安裝電器不是浪費嗎?學校肯定不花冤枉錢。
”
康岐媽媽在屋裏轉悠了一圈,“連暖氣也沒有啊!冬天可怎麽辦!?”
一位同學家長聽到這話,也跟着吐槽起來,“是啊,也不知道冬天能不能給生個爐子。
”
另一位家長笑了,“估計沒戲,學生們凍着倒是凍不壞,要是中了煤氣,那學校可沒法交代了。
”
康岐心一沉,看來高中生涯,注定是一場苦戰啊!
“咱們還是不寄宿了吧。
”康岐媽媽像是經過了一番思索,才下了結論,“在市裏租個房子,我過來陪讀。
”
康岐爸爸當即表示反對,“說話前也不過腦子,人家當地的孩子都不走讀,他走讀?學校六點跑早操,你天天五點起來送他啊?你以為這學校的節奏,還和咱們那一樣懶散啊?”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