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他們的自信心空前高漲。
可是戰争啊,越接近于現代,它其中增添的元素就越多。
像什麼情報啊,經濟啊,外交啊,資源等等一大堆東西,他都能影響戰争的走向。
不再像冷兵器時代那樣你甩開膀子玩命幹,就能打敗敵人。
狹路相逢,勇者勝。
這句話可以适用于一些戰鬥或者小型戰役上,一但上升到戰略布局、國與國、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全面戰争,那就不是單單的單方面的勇武就能取勝的。
就像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依舊是一場壓上國運的豪賭,成則舉國歡騰,敗則毫無翻身的可能。
而現實也确實如此,日本雖說在前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因此陷入了無盡的戰争泥潭,整體走上了下坡路。
現代化戰争哪有這麼打的,别看日本在二戰中海空軍世界一流,但是他們那個思想還是停留在一戰之前。
特别是偷襲珍珠港成功、珊瑚海海戰勝利之後,日本人嘗到了甜頭變得自信無比,海軍認為一定能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全部吃掉。
可他們沒有想過要是失敗了怎麼辦?人家美軍就算被暫時打敗了,但人家的軍艦、飛機還可以成幾何倍的造出來,美國的工業能力那可是小日本的N倍啊。
當時美國人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七倍,鋼鐵産量是日本的五倍,煤炭産量是日本的七倍,汽車跟飛機的産量那更是的十幾倍的差距。
人家被擊沉一艘航母,下個月就能造出三艘,而日本艦隊就那麼點家當,損失一點都讓人難以接受,長此以往此消彼長下來,不被按在地上摩擦才怪了。
你說就這工業差距,你去跟人家孤注一擲,這不是腦袋被門擠了嗎?
所以當時整個日本高層的想法都太天真了,除了山本五十六等少數清醒派理智一點,其他人全部有點不切實際。
他們覺得在戰争初期,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已經全部開到北大西洋了,短期内是不可能對日軍做出反擊的。
所以日軍才想盡快在太平洋上收拾掉美國人,然後再把美國人逼到談判桌上,迅速結束與美國的戰争,進而獲取想要的利益。
因為他們已經消耗不起了,這場戰争已經打不起了,幾年的鏖戰讓國家和民衆都負擔不起這海量的消耗。
而也是因為這種心态呢,讓他們持續的铤而走險,最終為自己的失敗也埋下了伏筆。
隻可惜美國不是積弱已久還未統一的華夏,也不是在西伯利亞兵力不足的蘇俄,那可是發了好幾次戰争财,工業實力極為恐怖的戰争機器。
結果不出意外啪啪打臉,特别是經過了中途島戰役、萊特灣海戰等幾次決定性的戰役後,日本海軍幾乎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駐守各重要海島的陸軍也是傷亡慘重,全局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而這一次,日本人再次選擇了孤注一擲,大和号艦隊的進發根本沒有考慮後路,甚至連該有的偵查行動都隻是草草了事。
而他們的對手卻占得先機,并積極做足了戰前工作,一場慘烈的海戰…即将打響……(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