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拿到半點好處。
關鍵還不光如此。
最重要是龍虎軍駐紮昌平,那就等同于是将一把刀放在了昌平。
名義上龍虎軍可以在城外協防京師防禦,駐紮昌平也能從旁護衛裕王朱載坖。
但昌平要是真想做點什麼暗戳戳的事,恐怕就要被龍虎軍針對了。
楊金水提出要看昌平的人丁黃冊,不就是為了弄清楚昌平目前上上下下的關系。
掌握了昌平的人丁情況,他就能如他所說的,在搭建龍虎軍這個台子的時候,拿着他看中的木料去搭台子。
至于肖俊鵬嘴裡,楊金水在架閣庫說的什麼想了解昌平賬目的事情,則可以理解為是個警告。
昌平要是劃分不清和龍虎軍的關系,那麼他楊金水就能查一查昌平的錢糧。
這背後恐怕也不無老道長的暗示。
他冒着被滿朝官員诽議的風險,也要帶兵出城禦駕親征,更是一手搗騰出了龍虎軍,又怎麼可能允許旁人插手其中。
嚴鹄這個龍虎大将軍,若是老道長看入眼那可能不假,甚至可能比之表現出來的喜愛更要喜愛,但龍虎軍絕無可能真的讓嚴鹄一言而決。
長歎一聲。
嚴紹庭眯着眼說:“帝王權術,不過如此。
便是摻了沙子在昌平,咱們也隻能幹瞪着眼還不能有怨言。
”
徐渭卻是搖頭道:“關鍵就是當下分不清楊金水的舉動,有多少是他自己的主意,又有多少是皇帝的授意或者暗示。
人丁黃冊拿過去,往後咱們就不能從昌平将人弄出去在暗中替家裡做事了。
”
徐渭憂心忡忡的說着。
而且,他也隻是說了這一件明面上的顧慮。
嚴紹庭對此也隻能是笑笑。
如今在海外,徐渭已經安排了不少昌平這邊的人過去,改頭換面替嚴家做事布局。
現在楊金水來了,那這件事便不能繼續下去了。
嚴紹庭搖頭道:“早已布局,算算時間也到了要調整的時候了。
雖然非是我們主動所為,但也算是個時機。
往後再要安排人手,從别處想法子便是。
昌平這邊往後就是照顧好百姓生機,各處工廠安心發展。
”
徐渭卻是依舊在那皺着眉頭琢磨着。
倒是嚴紹庭不急,由着他去頭疼。
半響後。
徐渭擡起頭看向嚴紹庭:“思來想去,學生覺得若是有機會,郎君也該到了下去走走的時候了。
”
聞聽此言,嚴紹庭當即眉頭一挑。
下去走走。
也就是讓自己離開京師,去地方上為官的事情。
嚴紹庭不免點點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不過地方上終究還是要去的,尤其是南邊!”
雖然大明當下的國策還是北邊為重。
但那是軍事上的事情。
要想改變朝廷格局,卻要從南邊入手。
畢竟。
南京城可是名正言順的大明陪都,還有一整套的六部班子。
而且這麼些年下來。
自己處處落筆,重頭戲也都是放在了南邊。
随後兩人又商議起了旁的事情。
畢竟昌平這邊不管如何,楊金水成為龍虎軍監軍的事情不可能更改,皇帝有自己的一些算計和心思,旁人也不可能按着他的腦袋停下來。
但日子卻要繼續過。
于是接下來的日子裡。
嚴紹庭也确确實實就安分守己的待在了昌平,安撫百姓,看望民壯隊那些受傷的人,慰問陣亡之人的家屬,總結昌平半年發展事項。
不過京師裡的事情,卻也沒有落下。
小舅子陸繹時不時的就讓人将消息送過來。
依着種種消息來看。
朝廷裡,終于還是如嚴紹庭、徐渭兩人所預測的,開始了新的鬥争。
事情是在昌平之戰後的第三天。
一開始是兵部兵科給事中上疏,針對這一次蒙古人潛入京師,彈劾宣府鎮總兵官馬芳,禦邊無能。
兵科給事中的理由很充分。
蒙古人是從宣府那邊溜進來的,那麼這件事的責任就是宣府的。
要是宣府能看住了自己的地盤,哪裡能讓那三千蒙古人溜進來。
順帶着,居庸關沿線不少将領也被囊括在了彈劾之中。
反正不管那三千蒙古人是白蓮教還是黑蓮教帶進來的,居庸關沿線戍守無能也是不争的事實。
兵科給事中的彈劾瞬間就在朝廷裡引發了軒然大波。
緊接着就是戶部給事中上疏彈劾宣府鎮,言稱宣府在朝廷定額之外,今年還額外從戶部拿走了三十萬兩錢糧軍需,但卻鬧出三千蒙古人沖擊京師的事情,言詞中多少是奔着宣府貪墨舞弊去了的。
眼看着朝廷因為這件事情要亂起來。
最先下場的就是兵部尚書楊博了。
對于兵科給事中的背叛,楊博自然是在兵部衙門裡大發雷霆,但卻也無可奈何,也沒辦法讓對方收回彈劾。
不過楊博還是親自下場,以兵家之事皆無常為由,聲稱宣府鎮十萬兵馬頑強抵抗三路大軍,這是有功勞的。
至于伏兵攻破邊牆,潛入京師之地,那也是千裡邊牆不可能全然固若金湯。
到底是多年的兵部尚書。
其實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楊博就已經想好了說法,所以上的奏疏也是句句在理。
可事情豈能到此結束。
科道言官們一看。
哦呦!
你這個兵部尚書老小子親自下場了,那咱們兄弟也不能厚此薄彼。
于是乎。
在繼續彈劾宣府鎮之餘,科道言官們也開始了對楊博這個兵部尚書彈劾了起來。
理由同樣如楊博準備的一樣充分。
或者說,這幫科道言官是開始耍無賴了。
理由就一條,蒙古人都打到北京城外了,楊博這個兵部尚書那就是幹的不稱職,就是渎職。
就不适合再幹兵部尚書了!
甚至還有愣頭青,也不知道是真的愣頭青,還是故意給楊博上眼藥,更是上疏之言有着兵部尚書銜的胡宗憲就幹的不錯,雖然胡宗憲隻是以兵部尚書銜管着東南五省平倭的差事,但人家老胡尚書幹的也确确實實不錯啊。
既然楊博這個真兵部尚書幹的不行。
那就讓胡宗憲接過兵部尚書的差事。
這一下算是真的給楊博激怒了。
而胡宗憲在聽到這事後,也是傻了眼。
沒成想,自己原本是抱着吃瓜的态度,卻突然就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可不論如何。
随着要換一個兵部尚書的話從科道言官們嘴裡說出來後。
京師朝堂上的鬥争,終于是進入到了高潮。
…………
月票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