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推手。
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趙光決定暗中反擊,試圖削弱項龍的威信,并重新穩固自己在蒼梧郡的統治。
趙光首先采取的是聯絡地方士紳和百越貴族,試圖通過輿論施壓的方式,對項龍推行的中央集權政策提出質疑。
他通過幕僚散布消息,稱中央過度幹涉地方事務會導緻嶺南經濟的萎縮,尤其是對蒼梧郡這樣經濟發達的地區,削減稅賦優惠無異于飲鸩止渴。
與此同時,趙光開始秘密聯系與項龍關系不和的百越部落首領,希望借助他們的力量制造地方上的騷亂,從而向趙佗施加壓力,迫使他重新考量項龍的政策。
在這些行動中,趙光格外小心,表面上依然表現得忠心耿耿,甚至在公開場合對項龍的改革政策表示支持。
然而,項龍早已料到趙光不會甘于沉寂。
他密切關注蒼梧郡的動向,尤其是趙光幕僚的一舉一動。
當趙光試圖通過百越貴族制造騷亂時,項龍早已安排的探子将這一消息及時傳回了龍皇島。
項龍沒有立刻采取強硬措施,而是決定以柔克剛,通過一場更大規模的地方改革,來瓦解趙光的支持基礎。
他向趙佗建議,在嶺南地區推行“地方議事制度”,允許地方士紳和百越貴族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地方事務的決策。
表面上,這一制度賦予了地方更多的自主權,但實際上,這種“議事制度”将使地方權力更分散,從而削弱趙光試圖形成的地方聯盟。
趙佗對這一提議大加贊賞,他不僅迅速下令在嶺南各郡試行這一制度,還任命項龍為“嶺南議事總監”,全面監督地方議事制度的推行。
這一舉措不僅進一步穩固了項龍在嶺南的權力,也使趙光的影響力進一步削弱。
與此同時,項龍還通過秘密渠道接觸了一些與趙光關系密切的百越貴族,向他們提供了一些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待條件,成功離間了他們與趙光的關系。
在這些貴族的支持下,項龍迅速穩定了蒼梧郡的局勢,使趙光原本試圖利用的騷亂計劃胎死腹中。
趙光眼看局勢逐漸失控,他決定孤注一擲,通過輿論戰來直接攻擊項龍。
他利用手中的資源,散布一些關于項龍的不利傳言,例如指控他在推行改革時中飽私囊,甚至與某些百越部落勾結,意圖利用他們來擴充自己的勢力。
這些傳言迅速在嶺南地區傳播開來,引發了不小的震動。
一時間,百姓對項龍的質疑聲四起,甚至一些地方官員也開始對項龍的忠誠産生懷疑。
趙光的這一手,顯然是一記直擊要害的狠招。
然而,項龍對此早有準備。
他很快通過自己的幕僚和手中的輿論資源,公開辟謠,并将這些傳言的來源指向了趙光。
與此同時,他還發動了一系列民生舉措,例如在蒼梧郡開倉濟貧、修繕道路和灌溉系統,以此來平息民怨。
為了徹底粉碎趙光的輿論攻勢,項龍決定親自前往蒼梧郡,與當地的士紳和百越貴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他在一場公開的議事會上,詳細解釋了改革政策的初衷和成效,同時揭露了趙光私下試圖煽動地方騷亂的證據。
這一舉動不僅成功挽回了地方上的民心,也徹底擊潰了趙光的輿論攻勢。
趙光在輿論戰中落敗後,意識到自己已被孤立。
他試圖通過向趙佗表忠心的方式,重新赢得趙佗的信任。
然而,趙佗早已在項龍的勸說下,對趙光的行為産生了深深的懷疑。
為了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趙佗決定削減趙光的權力,将他調離蒼梧郡,擔任一個象征性的閑職。
對于趙光的調離,項龍并未表現出明顯的喜悅。
他清楚,趙光雖然暫時失勢,但他的存在始終是嶺南政局中的一顆隐患。
為了徹底穩固嶺南的局勢,項龍建議趙佗加強對地方官員的任命和考核制度,以确保嶺南的權力不再被某一地方勢力所掌控。
趙光的權力鬥争暫時告一段落,但這一事件也讓項龍認識到,嶺南的權力平衡依然脆弱。
他必須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防範來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脅。
趙佗對項龍的信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僅讓項龍全面接管嶺南的行政事務,還在公開場合稱他為“嶺南的中流砥柱”。
然而,項龍内心清楚,這份信任的背後,是更大的責任和壓力。
他的謀略和智慧将在接下來的嶺南局勢中繼續接受考驗,而趙光的失敗隻是這場權力博弈中的一章。
未來,他将面對更多的挑戰,也将繼續書寫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