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不可能。
擁有智慧,并且使用智慧,才是發展的長久之道。
蠻夷雖然不建造城邑,但也不是什麼都沒學到。
——
蘇凱帶着虞姬進入了淮夷部落之内,第一眼看上去就是髒亂差貧窮落後,空氣中彌漫着腐爛味、血腥味與糞便的混合味道,還有一些隐約的其他味道,蘇凱挑了挑眉,沒說什麼。
長得奇形怪狀的小孩兒衣不蔽體,赤裸着跑來跑去,跌倒在地上之後,像是發現了什麼一樣,撿起混雜着泥土、分辨、腐肉的昆蟲,直接塞進了嘴裡。
而成年人們也沒好到哪去,衣服自然是有,不過好多人共用一件衣服,很多淮夷吃飽了飯就開始随地展開繁衍,沒有羞恥,沒有秩序,如同原始社會。
如同牲畜一樣的活着。
這不是貶義詞,而是形容詞,這些淮夷,就是用牲畜的方式在生活,看不出任何人類的痕迹。
蘇凱側過頭去,正好看到虞姬也是一臉嫌棄,白皙的裸足隔着一層絲滑柔軟的血毯,他笑道:“叫你不穿鞋,現在知道錯了吧?”
“是是是,蘇子你倒是穿鞋了,但是你這鞋還能要嗎?”
虞姬雖然是非人之物,但卻也是知性生命,和人類一樣有着情感,有着愛憎,自然也是十分愛潔,對這周遭的惡劣環境感到厭惡。
蘇凱的鞋已經陷進爛泥裡了,一腳下去不知道踩死了多少昆蟲,蟲子的屍體混合着各種物質,恐怕也隻有納垢才會喜歡穿這樣的鞋。
但蘇凱卻是搖了搖頭,他将手中用來撥開荊棘的手杖輕輕敲在地上,一股浩大如同蒼天般的魔力波動掃過整個淮夷部落,幾十萬淮夷都能清晰的感覺到這恐怖的力量。
下一刻,翻天覆地,換了人間。
所有的污垢都被清潔,衣不蔽體的孩童穿上了衣服,似乎是第一次穿衣,淮夷兒童表現得十分抗拒,但也隻是撕扯幾下便不再掙紮。
土地變得幹淨整潔,破敗的茅草屋變得規整堅硬,其上附加的魔力,一百年都不會褪色。
這時候一個衣着華麗的淮夷沖了出來,他跪在蘇凱的面前,磕着頭說道:“淮夷部落,不知道是哪位仙神降臨,請仙神恕罪,您可自行取用。
”
說着,他随手扯過一個淮夷小孩兒,拿過一個巨大的銅器,直接撕碎成肉塊,放在蘇凱的面前。
蘇凱神色古井無波,他側過頭去,看着虞姬說道:“你想吃嗎?”
“……我才不要吃!”虞姬連連搖頭,尖銳的小虎牙都露了出來:“我就是為了解決吸血沖動才跟你出來的!”
“是了,我也不想吃。
”蘇凱将眼睛垂落在這淮夷貴族的身上,說道:“一命換一命,很公平吧?”
說着,這淮夷貴族的血肉瞬間枯竭變成骨架,而銅器内四分五裂的小孩兒卻重新拼在了一起。
“複活術,其實也沒多難。
”
蘇凱歎道:“或許我應該先去了解一下淮夷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蘇凱揉了揉額頭,他覺得自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蠻夷的思想。
正如人類不可能互相理解一樣,不同的文明之間,對同一件事的定義有可能是天差地别。
這就是文化沖突。
人類尚且如此,蠻夷或許也一樣,他們所追求的幸福,又怎麼會和華夏人一模一樣呢?
蘇凱向着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由寶石裝飾堆砌的房屋走去,即便蠻夷不通建築,也能知道這一定是地位最高的蠻夷才能居住的地方。
和之前那個淮夷貴族一樣,淮夷首領二話不說就跪在蘇凱的面前,兩顆人頭都展現出了活靈活現的谄媚,他兩張嘴同時說道:“尊貴的禦身降臨于此,究竟有什麼需要我們淮夷部落去做的嗎?”
“隻要我們能辦得到,那我麼好一定傾力去辦。
”
“也沒什麼難得,我隻是來做一個實驗。
”蘇凱面色平靜的說道:“我叫蘇凱,你應該認識我。
”
“蘇國的公子凱……蘇子?!”
淮夷首領當然認識,或者說蘇凱的名字早就流傳于華夏大地。
不僅是貴族們、諸子學派知道他這個術之祖,就連蠻夷們也知道這是八、九年前毀滅的蘇國最後的國民,蘇國公子凱。
因為蘇國的毀滅,正是因為蘇凱對于蠻夷的信任與放縱,在那之後,各諸侯國對于蠻夷的态度更加鄙夷與打壓。
因為各國諸侯自認做不到像蘇凱那樣,毫無芥蒂的去幫助蠻夷,接納蠻夷。
但即便如此,蠻夷赤狄人依舊毀滅了蘇國。
若非蘇凱的名望已經開始在華夏大地蔓延,所有諸侯都知道蘇凱在百姓之間的聲望頗高,此時已經有幾個學派開始編寫小寓言故事了。
從前有一個宋國人……
既然被尊稱為子,那麼蘇凱自然也就有了子的聲望,所以便也不會被編寫小故事嘲笑,隻有其他學派的子,才有資格在自己的自傳,或者出的書裡面抨擊蘇凱。
聽說是蘇凱,淮夷首領磕在地上的頭都隐隐露出了喜色,是蘇凱便好,這個人是出了名的對蠻夷們态度溫和。
這個人雖然是白癡,但是他的能力非凡啊,術之祖的名号,誰人不知?
若是蘇子的話,說不定能夠從他的手裡忽悠到一兩種可以快速攻破吳城的魔術。
這般想着,淮夷首領便擡起了頭,自顧自的起身,說道:“尚不知曉是蘇子大駕光臨,鄉野蠻夷,也沒什麼好招待蘇子的。
”
“您請自便,有什麼想要的就跟我說,今天晚上我擺宴席招待蘇子。
”
“……蘇子,他為什麼不怕你了?”
一旁的虞姬疑惑道:“他剛才還怕的要命,怎麼現在卻一副不太看得上你的态度?”
“這麼明顯啊……”
蘇凱态度溫和的搖了搖頭,笑着說道:“可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好人吧!”
“看來,在問問題之前,我最應該做的是讓這些蠻夷,認清一個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