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野外和匈人作戰嗎?”
提比略眉頭皺的緊緊地:“我們之前與那小股的匈人作戰,已經見識到了這些野蠻人的實力,他們的弓箭又快又準,騎兵之間的配合完美無瑕。
”
“若是人數相等,我麾下的軍隊恐怕不是匈人的對手,更何況,若是匈人王親至,匈人軍隊的數量絕對不會低于十萬。
”
雖然提比略在阿爾卑斯山脈之下,絞殺了三千匈人騎兵,自身損傷寥寥無幾,可謂是打了一場大勝。
但他有六萬人,對方隻有三千多人,面對如此誇張的兵力對比,匈人依舊給他麾下的軍隊造成了一千多傷亡,由此可見這些來自東方的野蠻人的兇悍與難纏。
若是兵力對等,那些兇悍的野蠻人再由那位兇名赫赫的‘上帝之鞭’帶領,提比略并沒有信心能夠擊退匈人王阿蒂拉以及匈人大軍。
但事已至此,提比略也不能要求的更多了,畢竟尼波斯才是羅馬的奧古斯都,他作為臣下,強行勒索了尼波斯一大筆物資已經算是僭越行為了,若非為了羅馬,提比略是絕不可能做出這種事兒的!
“好在解了燃眉之急,接下來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
提比略滿心憂慮,他真的可以拯救羅馬嗎?
——
另一邊,匈人王阿蒂拉已經帶領大軍攻破了西哥特王國的首都托雷多。
這是一位身材纖細,外表看起來甚至有些瘦弱,但是在其身姿走動之間,這位有着健康小麥色褐膚的少女,那矯健流暢的身軀猶如捕食的獵豹。
很難想象,居然就是赫赫有名的匈人大王,給予歐洲人以恐懼的‘上帝之鞭’。
十字教将她稱之為上帝之鞭,便是認為這位少女是秉承着上帝的旨意,如同上帝高高舉起的鞭子,為那位唯一的主鞭撻所有頑固的無信者。
當然了,上帝之鞭之名,還是那些信奉十字教的國家給阿蒂拉冠以的名稱,羅馬對她的稱呼則是更具殊榮的‘軍神之劍’。
在羅馬的神話體系中,即便是在羅馬萬神之中,萬軍之馬爾斯的地位也是極高的那一位大神,軍神馬爾斯的祭祀完全可以比拟衆神之王朱庇特。
羅馬人稱呼阿蒂拉為‘軍神之劍’,便已經說明了一切。
羅馬人認為,這位匈人大王,就是軍神馬爾斯手中掃平一切的劍鋒,任何戰争都不可能勝過有馬爾斯祝福的匈人大王阿蒂拉。
這位白發紅瞳的少女,有着足以令一切男人為之傾倒的絕美容顔,帶着來自宇宙深空,群星般閃耀燦爛的魅力,擁有着令人不可直視的崇高之光。
但是沒有任何人敢于欣賞匈人大王的魅力,任何國家與文明,都在上帝之鞭的鞭撻範圍之内。
這位匈人大王過于強大,強大到了足以蹂躏整個歐羅巴,從斯拉夫到東歐,從西羅馬帝國到高盧,整個西方在她的鐵蹄下顫抖,她就是破壞的大王,她就是文明的終結者……
人們實在難以想象,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會有如此強大的人,故而将一個個具備神性,與凡俗區分開來的頭銜加諸于阿蒂拉的身上。
“哥特是壞文明,壞文明必須被破壞!”
阿蒂拉面容冰冷,神情中帶着死一般的寂靜,她輕啟薄唇,說道:“将這托雷多屠滅,破壞這壞文明!”
“……偉大的軍神之劍,匈人大王!”
“萬軍之馬爾斯,軍神之劍阿蒂拉,帶領我們走向勝利!”
匈人們發出不似人語的歡呼聲,緊接着開始執行匈人王的命令,存世超過千年的古城托雷多,曾經作為歐洲國家與非洲國家交戰地的古城,如今焚毀在匈人王的兵鋒之下。
阿蒂拉沒有去看已經被破壞掉的托雷多,她如同一隻精緻的木偶一般,喃喃自語道:“‘殺戮的兵器’也會感到空虛嗎?”
“那一定是因為這一切還不夠啊,我做的這一切,還不夠多,還不足以填滿我的空虛……”
阿蒂拉毫無高光的紅瞳之中閃過一抹血光,她揮舞着手中黃、粉、藍三色交織的寶劍向着羅馬城的方向一指,語氣中帶着說不出的暴虐與恐怖,說道:“羅馬,是壞文明!”
随着阿蒂拉的宣稱,空氣中似乎彌漫着一股比屠城更為粘稠的殺意,阿蒂拉那雙毫無感情的紅瞳之中也透露出赤裸的破壞欲。
她,想要破壞有着千年之傳承,被譽為偉大歸于羅馬的羅馬帝國,她想要毀滅一切具備文明素養的國度和民族。
她就是天生的遊牧大王,文明的破壞者,白色巨神的分靈,匈人王阿蒂拉!
十天之後,被匈人反複屠殺、破壞的托雷多已經化作一縷輕煙,城中幾乎無一活口,所有文明存在過的痕迹全部消失,一座存世超過千年的古城,就在匈人王的一聲令下,從這個世界抹去了。
但阿蒂拉遠遠沒有滿足,匈人王對文明的破壞欲超越以往任何遊牧民族,她是為了破壞而破壞的遊牧大王,能夠在這方面比她更加暴虐的,也就隻有八百年後的蒙古人。
托雷多再怎麼璀璨,再怎麼古老,但在文明程度上,畢竟還是不如羅馬,阿蒂拉對文明的破壞欲完全建立在對方的文明程度上。
在見識過承載羅馬人無數輝煌曆史的羅馬城之後,破壞并毀滅其餘古城也不過是牛刀小試。
永不滿足的匈人王再度揮兵,目标直指羅馬城。
——
就在匈人王揮師揚鞭的時候,提比略也終于抵達了羅馬。
隻一眼,就讓提比略對羅馬失望萬分,對羅馬人失望透頂。
隻見羅馬城外,有一隊匈人騎兵正在耀武揚威,人數甚至還不如阿爾卑斯山脈附近的那股匈人騎兵,這些散兵滿打滿算也就隻有一千餘人。
這些匈人騎兵大聲呼喝着遊牧民族的胡語,少數懂得一兩句羅馬髒話的人也在對着羅馬盡情輸出,時不時的還有騎兵挽弓搭箭,朝着城牆上面射箭取樂。
而占據着七丘之地的羅馬城,足足有一百餘萬人口,在整個古代世界曆史中,也屬于極度輝煌璀璨的巨城,在古代,全世界能夠與羅馬城相媲美的隻有君士坦丁堡以及東方華夏的幾座國都。
諷刺的是,匈人全族的人口也就一百餘萬,絕不會再多了,畢竟遊牧民族的人口有一個瓶頸,很難突破百萬級數。
可就是這麼百餘萬匈人,全族人口數量都不一定有一個羅馬城多的匈人,卻給整個羅馬帝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其實羅馬城地理位置極佳,堪稱易守難攻的典範,否則也沒辦法幫助羅馬人在千年輝煌的曆史中,抵擋一個又一個的強敵。
羅馬城的範圍,包括帕拉蒂諾、卡皮托利、埃斯奎利諾等七個山丘,故而稱之為七丘之城,南北長約6200米,東西寬約3500米,城牆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體呈不規則狀,像一隻蹲伏的雄獅。
這些不規則的牆體看上去或許不美觀,但如果以軍事角度來看,這就是完美的堡壘,每一處城牆都可以與其他城牆堡壘口前後夾攻進犯的敵人,若無十倍以上兵力,絕難攻破羅馬。
可提比略此時卻有點憎恨這完美的防禦性城牆堡壘了,它讓羅馬人不敢再拼死一搏,盲目的相信羅馬城的防守能力,面對蛐蛐千餘騎兵的進犯,居然沒有一個人敢出城擊殺這群士兵。
在匈人騎兵趾高氣昂的射箭取樂的時候,羅馬人的心氣卻是一天比一天弱,匈人完全不把羅馬人看在眼裡,視他們為軟弱的牛羊,而匈人則是兇猛的虎狼。
甚至于羅馬人自己,似乎也默認了這一點,下意識的就認為羅馬人絕不可能是匈人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