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個徒弟見師傅面露不悅之色,連忙誠惶誠恐地說道:“師父啊,您可真是誤會我們啦!就算師父您讓俺們立刻赴死,俺們也絕不會有半句怨言呐!
俺們這麼說是真心擔憂師父您的身體狀況呀!”
聽到徒兒這番話,王越臉上的神色這才稍稍緩和下來,他滿意地點點頭,朗聲道:“主公向來都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之人,既然主公開口說我能夠康複如初,那我就必定能夠做到!
而且,我還想着日後繼續為咱大漢立下赫赫戰功呢!”
……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劉修趁着夜色前去探望孔融。
要說起來,孔融與劉表以及蔡邕相比,年齡着實要年輕不少。
然而,近些年來,他的心境卻發生了許多變化。
如今的孔融不再像往昔那般熱衷于朝堂政事,而是更傾向于寄情山水之間,悠然自得地遊覽名山大川,親身感受大漢天下日新月異的變遷。
說來也巧,當劉修抵達孔府之時,發現孔融正好就在家中。
原來,這其中緣由倒也與劉修即将征伐海外一事密切相關。
此前,劉修為此次出征召集了三位諸侯王前來會師共商大計,這件事早已算不上是什麼機密之事。
正因如此,原本在外遊曆的孔融得知消息後,便匆匆趕回了府邸。
畢竟這等大事,劉修問不問自己,孔融也希望自己在,自己這個弟子(雖然自己沒教過什麼),但也是自己最驕傲的弟子。
走到哪裡,隻要孔融亮出身份,誰人敢對他說半個不字。
有時孔融自己也在思量,自己沒教過嗎?教肯定是教過的,也許教的不多,但陛下承認的老師也隻有自己。
……
在劉修的内心深處,孔融無疑占據着極為特殊的位置。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相識得較早,更重要的是,如果當初沒有孔融的相助與支持,他恐怕難以如此迅速地掌控青州這片廣袤的土地。
其實想當年,劉修幼時拜孔融為師,也是為了取青州方便,但孔融卻是沒有多想,一直以劉修為傲。
時光荏苒,近些年,隻要孔融在襄陽,劉修也在,必定會逢三節去拜見孔融。
除此之外,其實劉修特意來看孔融的時候也談不上多少,也跟近些年孔融喜歡遊曆有關。
不管怎麼說,孔融也是劉修唯一承認的老師,說起來劉修差不多已經三年沒見老師了,也是聽聞孔融回了襄陽,才特意前來。
當師徒二人再次相見時,彼此心中都湧動着難以言表的喜悅之情。
曾經的歲月仿佛就在眼前,那些共同經曆過的風風雨雨、歡笑淚水,此刻都化作了深深的情誼。
其實,孔融早年被人認為有些迂腐,但那已經成為過去式。
尤其是在當今劉修執政時期,天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樣的盛世之景,又有誰能夠與之相媲美呢?
而劉修作為正統的漢室宗親,其地位尊崇自不必多言。
哪怕隻是聽到有人膽敢對劉修稍有微詞,孔融都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用他那犀利的言辭将對方罵得狗